费雷德里克·法朗索瓦·肖邦
费雷德里克·法朗索瓦·肖邦(1809—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教师家庭出身。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少时即接触波兰民间音乐。1831年定居巴黎。从事音乐教学、创作、演奏活动。毕生憎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期望民族独立。其创作在发挥钢琴性能及和声表现力等方面有所创造,对其后的西洋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有《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24首前奏曲》等。有“钢琴诗人”之称。
1.公元1810年3月1日,肖邦诞生在离华沙只有53公里的小农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座伯爵的庄园里。容貌秀丽,性格文静的小肖邦,就在景致幽雅,富有田园特色的环境里一天天成长。
2.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多年,在伯爵家做家庭教师,是位很有文化教养的人。肖邦的妈妈是波兰人,很爱唱歌,她经常给肖邦的姐姐柳德维卡和小肖邦唱一些优美、动听的波兰民歌。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
3.肖邦在婴儿时期,对歌声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只要一听到妈妈的歌声,他的脸上就会出现各种奇妙的表情变化,仿佛他从歌声中领略了无穷的乐趣。他的妈妈见了,由惊转喜,似乎看到了一种希望。
4.几个月以后,妈妈又开始弹钢琴给他听。肖邦的表情更丰富了,随着旋律的变化,时而兴奋,时而微笑;时而活跃,时而安详。有时他睁大眼睛仰望天空,有时又闭目静听,好像琴声把他引入了奇异的境界。
5.到肖邦4岁时,姐姐柳德继卡开始教他弹钢琴。肖邦有着极强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他的进步奇快,很快就超过了姐姐,并不再满足于曲谱,而经常自由地弹奏,弹出他小脑袋中无穷无尽的幻想。
6.妈妈为肖邦请了一位捷克钢琴教师瑞夫尼。瑞夫尼对肖邦实施了一整套正规、严格的基本演奏法。他领着幼小的肖邦认识了古典音乐大师巴赫和莫扎特,使肖邦在作曲和演奏技巧方面,从巴赫那里承受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7.瑞夫尼虽然严格古板,但他决不妨碍肖邦的创作才能。在肖邦7岁时,瑞夫尼亲自把肖邦创作的第一首波罗乃兹舞曲送去发表。当他拿到印好的曲谱时,激动不已,深深感到自己的学生是个音乐天才。
8.肖邦8岁那年在华沙举行了首次公演。肖邦那出色的演奏,观众们那专注和惊讶的神情,使瑞夫尼流下了眼泪。这眼泪仿佛是在向他宣告:他的学生前途辉煌,他再也无法以自己的水平继续教肖邦钢琴了。
9.10岁左右,肖邦经常和父亲到城外散步,这使他发现音乐的天地更广阔了。从母亲唱的民歌里,从散步路过的小酒店演奏的活泼、诙谐的民间舞曲里,肖邦感受到了波兰民间音乐的魔力,他力图把这魔力再现在他的钢琴曲中。
10.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尔斯涅,把12岁的肖邦称为自己的学生。他不但教肖邦音乐理论,怎样作曲,还特别教育他捍卫波兰民族文化。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种子。
11.中学毕业后,肖邦进入了由爱尔斯涅担任院长的华沙音乐学院。在爱尔斯涅担任老师的影响下,肖邦对民间音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大部分假期都是在乡下亲友家度过的,因为,听农民演唱、演奏波兰民间乐曲,这是最令肖邦神往的。
12.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的最大希望就是能集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他勤奋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弹奏,有时简直像个疯子。在他19岁毕业时,他已成为著名的作曲家和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了。
13.1830年春天,肖邦在华沙开了两次演奏会,把他的钢琴协奏曲介绍给观众。观众对他天才的民族特点赞扬备至。评论家这样综合肖邦的创作与演奏:精湛的演奏和天才创作与祖国民歌的优美朴实的完美结合。
14.第二年,20岁的肖邦去维也纳举行旅行演出。然而,他到维也纳一星期后便传来了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他真想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
15.朋友们写信来,让他留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肖邦听从了朋友们的劝告。当他在演奏会上演奏时,眼前浮现出的却是战斗中的祖国。肖邦非常痛苦,在寓所里奋力敲击钢琴,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
16.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曲》。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注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17.第二年7月,肖邦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他在途中,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肖邦悲痛、愤努,心也仿佛碎了。他在斯图加特的旅馆里痛苦地踱来踱去……
18.肖邦把炽烈燃烧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乐曲悲愤、激昂、充满了刚毅、坚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19.肖邦不能再返回祖国,只得改道去巴黎。21岁的肖邦,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了。当时的巴黎,云集着欧洲各国艺术界名流: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密茨凯维奇。
20.到巴黎的笫二年,肖邦首次举行了公演。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以及巴黎一些比较有名的音乐家都前来助兴。肖邦的琴技高超纯美、感情真挚动人,一首首乐曲就像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
21.肖邦杰出的音乐修养,清秀俊逸的容貌,和那自然、优雅的风度,使他立刻成为巴黎社会界注目的人物。贵族伯爵们争相邀请肖邦到他们豪华的宅邸去赴宴,去演奏。但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巴黎上层社会却使肖邦感到厌倦。
22.肖邦怀念祖国,思念亲人,当他和流亡在巴黎的波兰同胞聚会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欣慰、快活。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就是肖邦寓所里的常客。这一对远离祖国、飘零异国的波兰艺术家心心相印,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23.除了波兰同胞,巴尔扎克、海涅也是肖邦的常客。而被誉“钢琴之王”的李斯特更是肖邦的挚友,他对肖邦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两位19世纪杰出的钢琴家在巴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4.巴黎时期的肖邦,在艺术上更成熟,更完美。他创作出不少倾注他怀念祖国之情的作品,其中有表现波兰民族刚勇、豪迈的波洛涅兹舞曲,有表现波兰人民性格开朗、感情丰富的玛祖卡舞曲。
25.肖邦还写下了许多曲调优美动人,富于表现力的小夜曲,很受人们喜爱。他的创作在发挥钢琴性能及和声表现力等方面有所创造,对以后的西洋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6.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一直在折磨肖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他每天在指导学生弹琴时,也只得半卧在一张椅子里。
27.1848年2月16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音乐厅布满鲜花,肖邦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台。虽然他虚弱得难以支撑,但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充满了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
28.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慢慢从钢琴旁站起来时,音乐厅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兴奋和辛苦,使他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
29.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而这时,正是1848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听到这些消息,心中感慨、激动。
30.肖邦在病痛中度过了1年,1849年10月,肖邦用颤抖的手写下遗嘱:死后要解剖他的身体,一定要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去。10月16日深夜,“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
31.在肖邦的葬礼之后,他的朋友们遵照他的遗嘱,把肖邦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3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