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纳斯特·海明威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出身医生家庭。做过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随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队开赴前线,1918年7月受伤,获勋章。痊愈后,继续为各报写稿。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961年用猎枪自杀身亡。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简练含蓄著称。

1.公元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北部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一个叫橡园镇的小城里。父亲是小城里的医生,行医之余喜爱钓鱼和打猎。母亲出身于上流社会,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

2.父母想以各自的爱好来影响长子海明威。母亲希望海明威将来当个音乐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亲自教他演奏大提琴。不过海明威更喜欢钓竿和猎枪。海明威过三岁生日时,父亲特意送他一副钓竿。

3.海明威10岁的时候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猎枪。他除了有时候和父亲一同外出打猎,更多的是挎着猎枪,邀上几个小伙伴一道进山寻猎。每当这时,海明威便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

4.1913年,14岁的海明威由橡园镇初级中学转入高级中学。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是学校里有名的体育健将。最让人羡慕的是他还代表橡园镇到芝加哥去参加过拳击比赛。

5.1916年,海明威担任橡园镇高级中学校刊《高秋千报》的主编。他常常模仿当时美国很受欢迎的作家拉德纳的笔调写幽默小品和专栏通讯,以“小拉德纳”署名在校刊上发表。

6.中学毕业后,海明威要求以志愿兵身份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遭到父母的反对。他于1917年10月离开家乡去堪萨斯城,由在那里经商的叔父介绍,当上了《堪萨斯城明星报》的记者。

7.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工作期间,海明威仍然念念不忘到战场上建立功勋。1918年6月前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随一个汽车救护队来到意大利和奥地利作战区的皮阿维河畔。

8.7月的一个夜晚,海明威在前沿阵地的战壕里给意大利士兵分发慰问品时见到一个伤员。他背起伤员就走,不料途中被奥军的探照灯发现,骤然间引来了火炮和机枪射击。海明威中弹倒地,失去知觉。

9.待到海明威苏醒过来,他已由野战医院转到意大利米兰的美国红十字会部队医院进行治疗。他遍体鳞伤,先后做了不下12次手术,从他身上总共取出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

10.11月,奥地利军战败投降。意大利政府为了表彰海明威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特授予他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各一枚。当他走上领奖台时,人们热情地为他鼓掌欢呼。

11.次年初,海明威带着比227处伤疤更深的精神创伤回到家乡。虽然他离开了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战场,但他经常失眠,做恶梦,苦闷绝望,无所事事。他拒绝了父母让他进大学的要求,还常同父母争吵。

12.整个夏天,海明威都住在休伦湖畔他家的别墅,游山玩水,钓鱼狩猎,企图在幽静的大自然中忘却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惊奇地发现他现在忽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13.海明威经过一段心灰意懒的生活,最终下决心献身文学事业。1919年夏秋之际,他写了12篇短篇小说。但他第一次的写作尝试失败了,寄往报刊的稿件全部被退回。

14.为了谋生,海明威不得不重操旧业。这年冬天,经友人推荐,他在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当了一名编外记者。他到处奔波,穿大街过小巷,工作十分卖力,很快得到了上司的青睐。

15.1921年末,《多伦多明星报》需要一名驻欧洲特派记者,海明威有幸被选中。他这时已结婚,同这家报纸签订了合同之后,便于12月初偕妻子从纽约启程乘轮船赴法国巴黎。

16.海明威以巴黎为常驻基地,先后到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瑞士等国进行采访,深刻地感受到欧美世界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这一切为他进行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

17.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海明威一直坚持文学创作。1923年,他的第一本作品集(包括3篇短篇小说和10首诗)在法国巴黎问世。这本小册子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18.次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十分艰苦。他在巴黎的拉丁区租了一间阁楼写作。阁楼下面是家木材厂,锯屑满院飞扬,刺激神经的锯木声不绝于耳。

19.这一年,海明威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这本书共32页,仅印了170册。在社会上依然没有反应。他仍然解除不了经济的拮据,每天只能到小摊头买一点方便食品维持生计。

20.1925年,美国一家出版公司印行了《在我们的时代》增订第2版。第2版在初版原有的18篇小品外,又增补了12篇短篇小说。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反应很大,获得了成功。

21.这以后,海明威开始漫游世界各地。192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由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形象,小说出版后,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宣言。

22.1928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在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定居下来。他面对湛蓝湛蓝的大海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对战争宣传作出了回答。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

23.1933年末到1934年初,海明威偕妻子带领一名猎手,远涉重洋到赤道非洲去狩猎。他们住帐篷,吃干粮,与狮子、犀牛等野兽进行了勇猛的搏斗。他在次年出版的《非洲青山》一书中记述了这一切。

24.海明威从非洲回基韦斯特岛后,在纽约购了一艘摩托渔艇,取名“皮拉尔号”。他经常驾驶这艘渔船到墨西哥湾的比米尼群岛、古巴和佛罗里达一带的海中去钓大鱼。

25.1936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爆发。海明威为援助西班牙人民,亲自担任西班牙美国友人组织医疗部救护车队委员会主席,并积极组织募捐活动,个人捐献出4万美元。

26.紧接着,海明威以战地记者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积极报道西班牙人民反抗法西斯的英勇事迹。后来,他干脆直接加入了国际纵队,拿起了武器,一直战斗到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失败的一刻。

27.在这场战争中,海明威进一步了解了西班牙人民,接触了国际纵队的战士,改变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一面战斗,一面创作,写出了剧本《第五纵队》、电影解说词《西班牙大地》。

28.1938年底,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失败。海明威回到美国。但他的心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不久,他开始了他歌颂反法西斯战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

29.1940年,海明威从美国基韦斯特岛迁居古巴,在哈瓦那郊区科希莫村购置了一所住宅——“芬卡楼”。但他并没有置身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之外。他在这里写完并出版了《丧钟为谁而鸣》。

30.1941年春,海明威赴亚洲采访。他来到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深表同情,连续写了6篇有关中国战争情况的报道,高度赞扬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认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

31.1944年春,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海明威又赶赴到英国。他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美军轰炸机的座舱里,参加了对德军的轰炸作战。他与战友们一道向敌人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炸弹。

32.接着,海明威由于随法国游击队在进攻巴黎的战斗中,先于正规军冲入市区,违反了美国有关规定,被拘留。美军当局决定对他进行起诉,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所谓“海明威案件”。

33.驻欧洲的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慑于海明威的声望和世界舆论,下令停止审讯,将他释放,并且决定授予他铜星奖章,以表彰他带伤作战和侦察敌情有功。因战事繁忙,授奖仪式后于1947年6月14日在古巴哈瓦那举行。

3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1945年3月,海明威离开欧洲战场回到古巴哈瓦那郊区的“芬卡楼”。尽管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多次负伤,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仍然坚持写作。

35.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极为成功地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和小说强烈的象征意味,作品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应,轰动文坛。

36.1954年,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迷恋于钓鱼,甚至连领奖仪式都没去参加,写了篇讲演稿委托美国驻瑞典大使代为宣读,并向斯德哥尔摩发了一份感谢电,随后又驾舟出海了。

37.1959年夏,海明威最后一次赴西班牙旅行。他在朋友的陪同下,遍游了西班牙全国,观看了平生最喜爱的斗牛比赛,之后,在马加拉举行盛大的聚会活动,庆祝自己的60寿辰。

38.古巴革命后,海明威迁居美国伊达荷州的太阳谷。这时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他常常神经错乱,出现幻觉,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这对于毕生要做生活的强者的海明威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39.1961年夏,海明威辗转于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医院和爱荷达州山区疗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他痛苦不堪,于7月2日晨在友人克姆奇家中扣动了猎枪的扳机——自杀身亡。

40.海明威自杀身亡的消息,震惊了全美国和整个世界文坛。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写了包括小说、诗、剧本、游记等在内的二十多部作品,他的这些作品将永远留在读者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