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克西姆·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01年起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作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1.公元1868年3月16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现为高尔基城)。父亲是伏尔加轮船公司作坊的一个细木工匠,母亲是染坊业主的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

2.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无法维持生活,就带着他投奔外祖父家。外祖父家人口很多,彼此间常常为财产争斗,是当时俄国社会中典型的小市民家庭。

3.在冷酷的环境中,高尔基从外祖母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温暖。外祖母又高又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她给他讲民间传说,给他念歌谣。她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保护人,更是他文学上的启蒙人。

4.1878年,母亲去世了,外祖父的染坊濒临破产,10岁的高尔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落到苦难的人间,自谋出路。他先后做过鞋店学徒、轮船洗碗工、绘画师家和圣像铺子里的帮手,受尽了压迫和凌辱。

5.这时期,高尔基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方设法找了许多书来读,司威夫特、果戈里、巴尔扎克、司汤达、普希金等人的作品,都深深打动了他。他非常向往那美好的艺术世界。

6.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进大学读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但严酷的现实很快就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的大门,他首先面临的是为生存而奔波。

7.高尔基住在贫民窟,生活在流浪汉中间。他来到伏尔加河,当了码头工人、面包店助手、啤酒厂送货人。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他受到了比任何大学都深刻的教育,他饱尝生活的苦难,对旧制度充满了仇恨。

8.高尔基结识了不少民粹派大学生,阅读了民粹主义者拉夫洛夫的著作。虽然他不同意民粹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同有觉悟的工人缺乏交往,一时找不到奋斗方向,陷入了可怕的精神危机之中。

9.他彷徨、苦闷,决定自杀。他用一把买来的手枪,朝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幸亏子弹只打穿了肺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后来,他对自己的这种愚蠢而幼稚的举动感到后悔不已。

10.1888年,20岁的高尔基怀着“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为期3年的流浪生活。他凭着一双坚实的脚踏遍了大半个俄罗斯。为了生计,他几乎干过所有最累、最苦、最脏的活。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促使他勇敢地拿起了笔。

11.1892年9月12日,高尔基在地方报纸《高加索报》上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最命苦的”之意)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他把这一天看做是自己文学生涯的开端。

12.接着,高尔基回到故乡诺夫戈罗德,先是作律师拉宁的秘书,后经作家柯罗连科的帮助,当了《萨马拉日报》的编辑。1895年,他发表了号召人民起来革命的名篇《鹰之歌》。成为了一位职业文学家。

13.1899年,高尔基同在报社担任校对工作的卡特琳娜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独生子马克西姆。两人互敬互爱,彼此间十分体贴,妻子帮助丈夫整理文稿,丈夫空了总不忘帮助妻子带孩子做家务。

14.1900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列宁亲自创办了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刊——《火星报》。《火星报》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给高尔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阅读这张报纸。

15.1901年3月4日,为抗议反动政府屠杀示威群众,高尔基写了一份《驳政府报道》的传单,号召人民为推翻专制进行斗争。为此,他遭到反动政府的逮捕,被逐出故乡诺夫戈罗德。

16.后因社会舆论,患有肺病的高尔基得以释放。但当局对他的迫害并没有中止。他们监视着他的行动,封闭了他参加活动的《生活》杂志。当他被推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时,当局竟以尼古拉二世的命令,宣布选举无效。

17.在俄国革命暴风雨来临的前夕,高尔基发表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鼓舞人民去进行英勇的革命斗争。作品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人们争相传抄,革命导师列宁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8.为了更直捷、更深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从1901年起,高尔基转向戏剧创作,他先后写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等剧本。其中《小市民》在莫斯科上演时,观众群情激昂,当局大为恐慌,特派宪兵将剧场团团围住。

19.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工人在向沙皇请愿途中,遭到军警残酷镇压。高尔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义愤填膺地起草了一份《告社会人士书》,抗议沙皇政府的暴行,号召人民立即起来战斗。

20.三天后,高尔基遭当局逮捕,他被秘密关进了专押要犯的单人牢房。消息传开后,人们无不感到愤怒和震惊,整个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进步舆论都对当局的暴行发出了谴责。

21.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沙皇政府不得不将高尔基释放。高尔基出狱后,更加积极地投入了革命活动。10月27日,在高尔基的协助下,布尔什维克主办的第一份合法机关报《新生活》正式创刊。

22.11月27日,为了创办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报纸《斗争报》,高尔基与神交已久的列宁在彼得堡第一次相见。高尔基对能见到列宁感到十分荣幸,他非常佩服列宁敏捷的思维、机智的谈吐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

23.莫斯科工人12月起义之后,为避免沙皇政府的迫害,1906年2月,高尔基受党的派遣,经芬兰到达瑞士,随后辗转经德、法到了美国。在国外,他向各国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介绍俄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号召人们帮助俄国革命。

24.在美国期间,面对国内革命低潮,高尔基发表了《母亲》这一著名的长篇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文学中第一批正面人物形象。《母亲》的出现,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全新时代。

25.《母亲》的发表,公开了高尔基作为一名布尔什维克的身份。沙皇政府恐慌不安,以“煽动犯罪”等罪名对高尔基进行通缉。高尔基接受了党的指示,从美国来到意大利的喀普里岛避难。

26.这一时期,由于受波丹格诺夫唯心主义影响,高尔基写出了宣扬“造神论”的中篇小说《忏悔》。对此,列宁以革命导师坦荡胸怀,多次写信批评他,并亲自到喀普里岛,热情帮助他改正错误。

27.在列宁的帮助下,高尔基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又写出了受人欢迎的《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及自传体小说《童年》、《人间》等作品,并积极地为党报《真理报》写稿。

28.1913年12月,高尔基借沙皇政府大赦的机会回到了彼得堡。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学队伍,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学新人。为此,他常常邀集文学青年,给他们讲课。

29.但是,由于回国后一直处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之中,高尔基跟不上1917年十月革命新形势的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不合时宜,还写文章大谈“只有文化才能救俄国”的理论。

30.就在这时,列宁严肃地批评了高尔基的错误思想,指出他夸大了旧知识分子的作用,低估了无产阶级的组织力量及工农联盟的可能性。但高尔基拒不接受,反而退出了布尔什维克。

31.1918年8月31日,列宁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血的事实使高尔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赶到医院看望列宁,向列宁承认了错误。列宁这位“严师”和“朋友”接受了他的悔悟。

32.人们为高尔基又回到了布尔什维克行列而感到高兴,纷纷写信,希望他“再也不要离开”。高尔基把人民对他的期望化作空前的工作热情。他多次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出席各类会议,为党的文化事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33.由于生活艰辛,工作繁重,高尔基肺病复发。他接受列宁的建议来到欧洲治疗。这一时期,他度过了他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性时期。他以坚强的毅力,写出了《我的大学》等著名作品。

34.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高尔基震惊无比,悲痛地承受着这沉重的打击。他含泪写成了回忆导师和挚友的《列宁》。他写道:“列宁的逝世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35.1928年5月,高尔基决定回国。他进入国境的第一站,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用震天动地的欢呼声,用鲜花、彩带来迎接他。高尔基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不住地向人群挥手致意。

36.不久,高尔基以一个革命作家的身份,开始了他一生中在俄罗斯的第三次旅行。他行程二万余里,漫游了全国,访问了工厂、矿山、农庄。这次旅行为他撰写四卷本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提供了直接素材。

37.1934年8月17日,在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他在会上作了关于苏联文学的报告,号召苏联作家争做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

38.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这位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亲切关怀和直接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作家与世长辞了。6月20日,苏联人民在莫斯科红场为高尔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