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投汨罗江自尽。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的骚体这一新的诗歌形式,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1.屈原,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屈原出生的时代是一个列强纷争的时代。秦、魏、韩、赵、燕、齐、楚七个大的诸侯国,各占一方,互相争雄。
2.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屈原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加上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聪明好学,屈原很快掌握了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养成了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
3.屈原进入楚国朝廷后,很快就显露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干。楚怀王对他很赏识,不久便让他做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把国家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事务交由他处理。
4.屈原清醒地意识到,要使楚国强大,必须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推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方针。他提出给能干的人委以重任,取缔贵族官僚的特权。怀王被他说服,同意改革,叫他起草实行改革的根本法令——“宪令”。
5.改草的消息传出以后,一片哗然。那帮腐败透顶的贵族官僚们大为恐慌。他们知道,自己作恶多端,任何改革措施都必然先要落到他们头上。于是他们结伙冲到屈原的住宅,质问屈原为何要起草“宪令”。
6.怀王身边的人更是恨透了屈原。他们纷纷向怀王告屈原的黑状,说屈原的坏话。这天,怀王的小老婆郑袖和小儿子子兰来到怀王处,他们大肆攻击屈原,说屈原有篡国夺权的野心。
7.怀王听信了谣言,对于改革大业的决心动摇了。屈原据理力爷,希望怀王明察秋毫,认清严峻的形势。无奈怀王十分昏庸糊涂,不但听不进屈原的意见,还因此疏远了屈原。
8.屈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满腔的热忱,换来的却是君王的一片冰冷。他不禁拨动瑶琴,缓缓地吟唱起少年时代写就的一首诗《橘颂》:“辉煌的橘树兮,枝叶纷披。生长在这南方兮,独立不移……”
9.姐姐女婴十分理解弟弟屈原的心情,但又不时为弟弟那刚正不阿的倔强性格担心。她劝弟弟道:“如今小人当道,正直的人受气。还是听其自然为好。”姐姐的话不无道理,可是这样一来,国家呢?屈原为此忧心忡忡。
10.不久,怀王颁布命令革了屈原的职,转而让他当了专管教育王族昭、屈、景三姓子弟的三闾大夫。尽管如此,屈原仍对此抱以希望。他希望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来实施自己期待已久的“美政”。
11.然而,这些学生很快就使屈原失望了。原来三姓子弟大多是公子哥儿,从小过符骄奢淫逸、声色犬马的生活,他们不但听不进屈原修身立志、治国利民的教诲,反而对屈原的苦口婆心加以嘲笑。
12.这天,屈原来到朝廷主持祭祀、祈祷的官员郑詹尹家中,请教占卜:“我应该勤勤恳恳,忠实自守,还是去敷衍应酬?”郑詹尹听罢,半晌不语,最后只好如实相告:“屈大夫,你的这些问题,恕我无法回答。”
13.眼看着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王族子弟的教育工作又难有成效,屈原决定打点行装离开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到汉水以北地区去游历。一来他想看看楚北的奇山大川,开拓自己的文思,二来也盼着楚怀王有朝一日能回心转意召他回朝。
14.可是年复一年,怀王还是没有召他回朝的意思,而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传来:秦国派宰相张仪到楚国搞离间,楚国与齐国两个同盟国关系疏远,楚国和野心勃勃的秦国通好了……屈原慨叹不已,忧心如焚。
15.屈原恨奸臣弄权误国,怨君王不听忠言。他寝食不安,怀着异常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和《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6.忽然有一天,楚怀王在不堪忍受秦国侮辱两次讨秦战败后,又把屈原召回朝来,楚怀王内疚地对屈原说:“屈爱卿,好久没召你上朝议事,委屈你了。”屈原听罢怀王的话,又感动了起来。
17.屈原认为:“当令之计,首先要恢复楚齐联盟,取得外援,方能抵御秦国进攻。”并表示:“愿为陛下竭忠尽智,出使齐国,再结盟好。”说罢大步朝门外走去。怀王连连向屈原挥手致意,预祝出使成功。
18.屈原来到齐国后,凭着自己的旧交情和人品威望,反覆给齐王说明齐楚联合的好处,经过许多周折,终于说服了齐王,争取到了齐国的谅解,订立盟约。齐王很佩服屈原的才能,为楚国能有屈原而感到欣慰。
19.当屈原怀着满意的心情回到郢都时,一弟子前来报告:“老师,不好了。你走后,秦王居然把张仪当作人质送来,代替归还汉中,开始陛下要杀他,后听信近臣和郑袖的馋言,又把他放了。”屈原听罢良久不语。
20.接着,怀王又不听屈原的劝阻,被骗往秦国缔结两国永远和好联姻。结果怀王一到秦国就被秦王囚禁了起来,逼他割舍国土。怀王受不了这种耻辱,连病带气,不久就死在秦国。
21.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这个新国君同他老子一样昏聩,暴戾的程度却大大超过其老子。他重用见风使舵的弟弟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等人。整个国家危在旦夕。
22.顷襄王受不了屈原那种直言不讳的批评,拒不采纳屈原的政治主张。他开始疏远屈原,后来渐渐发展为对屈原的憎恨。他认为不除屈原,朝廷便不得安宁。于是,终于将屈原削职流放出宫。
23.屈原在流放途中,走遍了江南(今湖南湖北一带)的许多地方。他虽然已不再是朝中的官了,但仍然佩着长剑,戴着高冠,穿着青年时代的衣服,以此来表示自己心中的愤怨和不平。
25.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秦将白起发兵攻楚,直捣楚国郢都,把虚弱不堪的楚国打得落花流水,楚王和众大臣们像鸟兽一样四处逃窜。
26.这时屈原已经被放逐八九年了。他希望能再见到楚王,向他进言,尽臣子最后一点责任。他不顾放逐期间不准回乡的禁令,拼命往回赶路。可是在兵慌马乱之中,哪里去找君王?
27.屈原只好含泪加到放逐地。他完全绝望了,一切复兴楚国的理想都破火了。他缓步走在汩罗江边,吟哦着最后的诗篇《怀沙》:“……死就死吧,不用迟疑,我何必再爱惜自己?视死如归的先贤们啊,我将加入到你们的行列里。”
28.怀着壮志未酬的痛苦,屈原决定以身殉国。他毅然跃入滚滚的汨罗江自尽,终年约62岁。据说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五月初五,就是现在民间的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永远与日月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