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尔·纳尔逊·布雷德利

奥马尔·纳尔逊·布雷德利(1893—1981)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农民家庭出身。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第2兵团司令、第12集团军司令、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率军攻克北非突尼斯的比塞大,迫使25万名轴心国军队投降;指挥美国第1军团,参预制订进攻纳粹占领下的法国的计划,并率军胜利进入巴黎。著有回忆录《一个士兵的故事》。美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1.公元1893年2月12日,布雷德利出生在密苏里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布雷德利同时兼有拓荒者、运动员、农夫和知识分子的气质。才思敏捷的老约翰靠着自学,成为了一名乡村学校的教师。

2.在博学多才的父亲和勤劳朴实的母亲的影响下,布雷德利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好学上进的个性。无论是盛夏的骄阳酷暑,还是寒冬的冰天雪地,他都坚持每天步行十几英里去学校上学。

3.布雷德利刚满15岁时,父亲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一贫如洗的布雷德利靠着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在议员拉克的帮助下,布雷德利幸运地成了美国将军的摇篮西点军校的学生。

4.军校毕业后,布雷德利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戎马生涯。在从事军事院校的教学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卓越的才华,深得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赏识,被提升为本宁堡步校校长,由中校一跃而成为将军。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雷德利摆脱了烦琐的教学和参谋工作,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被派到赫赫有名的猛将巴顿麾下担任第2兵团的指挥官,赴北非参加突尼斯战役。

6.在布雷德利的指挥下,第2兵团一改以往军纪涣散的旧貌,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在突尼斯战役的关键时刻,第2兵团表现极为出色,为突尼斯战役的辉煌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布雷德利初露锋芒,他的名字也开始见诸报端。

7.随着后来西西里战役的胜利,布雷德利被任命为第1集团军司令官,开始参与筹划盟军在法国进行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布雷德利负责指挥参战的全部美军。

8.为了确保“霸王”行动的成功,盟军制订了极为周密的诱敌作战计划。布雷德利任命他昔日的上级——骁勇善战的巴顿在英国东南部虚设一个集团军群,摆开准备进攻加莱的阵势,以转移德军的视线。

9.代号“刚毅”的欺骗战术终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军精锐的第15集团军被牢牢地钉在了加莱海岸,诺曼底防线极为空虚,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回国休养,“霸王”行动日臻成熟。

10.1944年6月6日凌晨,布雷德利乘坐“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在21艘护航舰只的护卫下进入英吉利海峡,到达预定的指挥位置。他的脸上虽然略带微笑,却无法掩饰大战来临前的紧张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他那紧握着的双拳微微地颤抖着。

11.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夜幕的掩护下,2万多盟军空降部队首先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闪电般地出现在德军的“大西洋壁垒”背后,这突如其来的行动使得德军阵脚大乱。

12.登陆的美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冲上了海滩。然而德军巧妙地利用了海滩地形,精心构筑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在德军的交叉火力下,许多人还未上岸就倒毙在海水里。盟军被困在滩头的开阔地上。

13.坐镇在“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上的布雷德利密切注视着前线的战况,美军被困,使他的心情焦虑不安,但一时又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的布雷德利只能派出大批轰炸机和用舰炮来压制德军的火力。

14.没有制空权的德军在盟军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登陆的美军趁机发起了更为迅猛的攻击。在指挥官的鼓舞和带领下,士兵们前赴后继,冒着枪林弹雨,终于冲上海岸站稳了脚跟。

15.当布雷德利登上遍布尸体的海滩时,满面征尘的士兵已是精疲力尽,而德军的反击却毫不减弱。为了随时掌握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布雷德利决定把指挥部设在炮声隆隆的登陆现场。

16.误入歧途的德军这才如梦初醒,匆匆赶回前线的隆美尔元帅纠集了强大的装甲兵团,气势汹汹地反扑过来,妄图把立足未稳的盟军赶下海滩。但是,在布雷德利的沉着指挥下,隆美尔的梦想破灭了。

17.然而协同作战的英军却未能及时攻下卡昂,使德军获得喘息之机,重新建立起牢固的防线,把盟军死死地纠缠在科唐坦半岛上。战斗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盟军被困在狭小的海滩上,处境极为险恶。

18.虽然美军将士浴血奋战,但仍未打破僵局,敌军阵地依然如故。陷于困境的布雷德利临危不乱,及时改变战术。他决定先以空军对敌人进行大规模的空袭,然后,集中兵力向死守在圣洛地区狭窄地带的德军实施全面突击。

19.布雷德利对这个代号为“眼镜蛇”的计划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的斟酌和推敲,然而连天暴雨迫使计划向后一推再推,心急如焚的布雷德利夜不成眠,默默祷告着能够早日雨过天晴。

20.终于盼来了一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霎时间,数千架盟军飞机遮天盖地地扑向德军。在盟军猛烈的轰炸下,德军的重型装备几乎损失殆尽,指挥系统陷于瘫痪,战场一片混乱。

21.布雷德利当机立断,把他的15个师的庞大兵力全部投入了攻击,德军坚固的防线顿时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经过7个星期的苦战,盟军终于突破了德军的防线。欧洲的门户被打开了。

22.1944年8月1日,美军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正式成立,布雷德利由第1集团军司令升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直接统帅美国在欧洲战场上的90万大军。他的任务是挥师北上摧毁或占领德国的主要煤炭和钢铁基地鲁尔工业区。

23.尽管盟军拥有百万大军,然而面对号称“西部壁垒”的德军,布雷德利丝毫不敢大意。德军的殊死抵抗,使他清醒地意识到,德军远远未被打败,前景难以预料。

24.根据布雷德利的计划,美军分兵两路突击莱茵河,然而快速挺进的盟军在阿登山区遇到了麻烦。崎岖不平的地形,尤其是罗尔河上游德军控制的7道水坝,给盟军的行动造成极大威胁。

25.在数千架飞机的大规模空袭后,猛烈的进攻开始了。德军倚仗着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全力抵抗,盟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进攻大坝的第28师在德军的反击下折损过半。盟军陷入了一场可怕的消耗战。

26.南线巴顿的第3集团军虽然进展缓慢,战果却非常可观,德军伤亡十分惨重。盟军中的乐观情绪又重新萌发了,转忧为喜的分析家们认为西线德军的兵源已枯竭,防御十分薄弱,根本无力发动攻势。

27.然而德军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元气,迅速集中了24个师的强大兵力,在12月16日凌晨发动了阿登战役。告急文电像雪片一样飞来,各路盟军遭到重创后全线撤退,巴斯托尼地区的美军已被分割包围,只能各自为战。

28.面对严峻的形势,布雷德利彻夜未眠,反覆思考着退敌之策。他谢绝了艾森豪威尔让他后撤的劝告,亲自指挥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分别南下北上,两面夹击进入盟军防线的德军。

29.镇定自若的布雷德利终于稳住了阵脚,巴顿的第3集团军浴血奋战,打开了一条狭窄的通道,成功地冲进了巴斯托尼与守军汇合。美军防线重新出现了转机,强弩之末的德军在盟军的钳形攻势下开始溃败了。

30.胜利的喜讯传来,笼罩在布雷德利心头上的阴霾一扫而光。在各路美军的凌厉攻势下,不到3个月,莱茵河以西的德军被全部肃清。盟军已牢牢地控制住了莱茵河以上的鲁登道夫铁路桥。

31.布雷德利分秒必争,继续挥戈东进,把德军莫德尔元帅的30余万人马包围在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区。几天后,弹尽粮绝的德军不战而降,总指挥莫德尔元帅见大势已去,跑进一片树林,开枪自杀身亡。

32.突破了易北河防线的美军已兵临柏林城下。1945年4月23日,独占鳌头的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抢在行动迟缓的英军之前,首先与攻占柏林的苏军会师。布雷德利作为征服者踏上了柏林的城墙。

33.这场旷古未有、惨绝人寰的人类浩劫终于结束了,胜利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布雷德利万分感慨,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浴血奋战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34.布雷德利载誉回到了阔别几年的故乡,家乡的人民如同迎候久别重逢的儿子似的欢迎他。全城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人们手持着鲜花和标语,不停地呼喊着布雷德利的名字,盛况空前。

35.1947年11月21日,布雷德利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陆军参谋长。布雷德利出任伊始,便遇到了极为棘手的“柏林危机”。刚刚洗却征尘的盟军将士又荷枪实弹,昔日的盟友即将变成仇敌。

36.柏林危机迫使美军继续扩军备战。为了加强陆海空三军的协调工作,布雷德利被任命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晋升为五星上将。以布雷德利强有力的领导下,美国的军事实力稳步地上升。

37.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使热衷于杜鲁门遏制政策的布雷德利顿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慑于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威望,以布雷德利为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现得极为被动和犹豫。

38.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越陷越深,麦克阿瑟像赌棍一样,输红了眼,华盛顿对他完全丧失了信心。布雷德利尽管积极出谋划策,亲自指挥,但终究免不了失败的下场,这是美军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39.1953年8月,在军营中度过了整整42个春秋的布雷德利退休了,年过花甲的布雷德利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建立了辉煌的业绩。然而他参与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却给他抹上了黯淡的一笔。

40.1981年4月8日,布雷德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带着对往昔戎马生涯和辉煌业绩的美好回忆,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这喧闹的尘世。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