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总统。出身贫寒。西点军校和参谋本部学院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在陆军部及美国驻菲律宾军事顾问团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战后历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3—1961年任美国总统,任内继续推行杜鲁门政府的“冷战”政策。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并于1954年与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7年,提出控制中东、近东的侵略扩张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1.公元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出生在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一间狭小的木板房里。他呱呱坠地时,家里除了日常穿的衣服和一些简单的日用品,一无所有。后来,父亲在外找到了工作,全家迁到阿比伦城,生活才渐渐安定下来。

2.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艾森豪威尔从小就崇拜英雄。整个少年时代,他最感兴趣的课是军事史。他还爱好体育,特别喜欢橄榄球和垒球运动。随着少年时代的流逝,中学毕业考试的临近,艾森豪威尔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好成绩。

3.1911年6月14日,艾森豪威尔考入了西点军校。从这一天起,他的命运便和美国军队的命运联在一起了。在西点军校,他的学习成绩中等,但善于交际,富有幽默感。

4.1922年以后艾森豪威尔又被保送进入指挥参谋学院受训,1926年毕业时成绩名列榜首。后又进入华盛顿陆军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担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副官,1935年随麦克阿瑟去菲律宾,任助理军事顾问。

5.艾森豪威尔的军事生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顶峰。1939年大战爆发后,美国陆军不断扩编。艾森豪威尔在路易斯安那军事演习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素养,晋升为准将并任第3军团的参谋长。

6.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5天,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陆军参谋部军事计划局和作战局长,并晋升为少将。此时他开始表现出他的军事才华,他以战略家的眼光主张美国应以欧洲、大西洋为主要战略方向。

7.1942年,马歇尔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一次实地观察,提出美军驻欧部队未来编制和发展的建议。当艾森豪威尔从英国回来提出报告后不久,就被委任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并获中将军衔,指挥欧洲战区的所有美国军队。

8.当时,英美军队还未开辟进攻欧洲的第二战场,主要在北非进攻德意军队。英美联合进攻北非的行动称为“火炬”。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正式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北非和地中海区盟军远征军总司令。海军和空军司令由英国的两位将军担任。

9.艾森豪威尔组织这场攻势。当时北非属法国维希政府管辖。他向法国人保证,西方盟国无意侵占领土,号召法国人采取合作态度。盟军北非登陆,初战告捷。艾森豪威尔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他天才的政治家的头脑。

10.1943年英美法军队已从东西两方面对突尼斯德意军队形成包围。艾森豪威尔又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盟军陆海空总司令。指挥盟军联合作战并非易事,这不是单纯的军事协调问题,还涉及到了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11.为此,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与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这些具有坚强意志的政治家打交道,也不得不与蒙哥马利、巴顿这样个性很强的名将共事,他凭着天生的大将风度、气魄和灵活的处事艺术,出色地指挥着盟军的协调行动。

12.4月,乘德军惨败于斯大林格勒之际,艾森豪威尔抓住战机对困守突尼斯的德军发动总攻。5月13日德军残敌全部投降,北非战役就此结束。之后,艾森豪威尔又奉命攻克了西西里岛,迫使意大利投降,改变了欧洲战争的形势。

13.1943年11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了三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在欧洲大陆开辟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第二战场,艾森豪威尔又被任命为欧洲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

14.开辟战场的行为称为“霸王”行动。盟军计划以诺曼底为登陆地点。艾森豪威尔为减少伤亡,采取了一系列的迷惑德军的行动:轰炸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体系,佯装在英国东南部集结军队,摆出横渡加来海峡的架势。

15.“霸王”战役的准备工作很充分,为保证两栖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还决定使用空降部队,把正面登陆由40公里扩大到80公里。6月5日为原定的登陆日,由于天气不佳,艾森豪威尔随机应变,临时决定推迟一天。

16.6月6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陆两栖作战开始了,盟军2500多架飞机轰炸了登陆地域,100多艘战舰以猛烈的炮火支援登陆,17000余空降兵在德军海岸和防御阵地后方着陆。7月24日,诺曼底登陆战役以胜利结束。

17.诺曼底登陆战役,对美英盟军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登陆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加速了德军的崩溃,改变了欧洲的形势。1944年12月,艾森豪威尔因此而获美国国会新设的陆军五星上将军衔。

18.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以后,艾森豪威尔对盟军的指挥系统作了相应的调整。他自己直接指挥地面部队,让蒙哥马利、布雷德利的几路大军同时向德国边界推进,开始了进攻德国本土的军事行动。

19.由于在德国齐格菲防线受到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行动受阻。希特勒错误地估计形势,在阿登地区实施反扑,企图切断美英补给线,围歼盟军主力,希望以此来迫使英美与德国单独媾和。

20.1914年12月17日,美军两个师的阵地被突破。19日,盟军高级将领集会商量对策。由于意见不一,艾森豪威尔压力很大。25日,德军又突破纵深达百余里。情况紧急,艾森豪威尔果断地调整作战部署与方案,挽回了不利局面。

21.1945年初,美英军队开始全线反击,东线的苏军应丘吉尔的求援,提前发动进攻。1月28日,德军退回边境,阿登反攻遂告破产。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最大的一次阵地战,此役德军损失12万人,美军损失8万人。

22.阿登反攻破产后,德军的最终失败已指日可待了。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即将来临,艾森豪威尔与丘吉尔及英国将领之间的矛盾却加深了。实质上,这是两国政府对结束战争和战后世界安排不同考虑的反映。

23.1945年3月27日,蒙哥马利向部下发出一道命令:英国第2集团军和美国第9集团军(从阿登战役以来归他指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易北河推进,直捣汉堡马格德堡一线,其目的是先于苏军攻占柏林。

24.但艾森豪威尔从大局出发,认为盟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不是柏林,而是来比锡和德累斯顿,并且不让蒙哥马利继续指挥美军第9集团军。艾森豪威尔还把这项决定直接通知了斯大林,以便同苏军的进攻相配合。

25.丘吉尔及其将领们对此极为恼火,纷纷指责艾森豪威尔越权与斯大林直接联系。但美国总参谋长马歇尔支持艾森豪威尔,认为在纯军事问题上,最高统帅有权直接与苏军最高统帅联系,以协调作战行动。

26.丘吉尔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柏林是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欧洲是大国争霸的焦点,因此未来争夺欧洲的斗争将在苏联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之间进行,所以对抗的起点越靠近欧洲东部越好。

27.丘吉尔当即把状告到罗斯福那里,反覆重申自己的主张。但罗斯福这时因病危无力顾及,军事大权掌握在支持艾森豪威尔的马歇尔手中,因此,丘吉尔的主张终究未被采纳。

28.然而艾森豪威尔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根据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是在苏占区内,即使美军攻占了也需退出来让给苏联,所以不如做个人情,以争取苏联参加对日本的战争,减少自己在太平洋战场的伤亡和压力。

29.1945年5月2日柏林终于为苏军攻占。德国法西斯政府除了无条件投降,别无选择。希特勒的继任者邓尼茨海军上将派约德尔上将到设在法国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投降,准备在5月7日举行投降仪式。

30.但斯大林得知此事后颇为不满,既然苏军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柏林又是苏军攻克的,那么投降仪式的地点设在法国美军司令部有损于苏军的威望。所以,最后商定,投降仪式改在柏林,仪式由苏军朱可夫元帅主持。

31.艾森豪威尔没有参加柏林投降签字仪式,他说:“我觉得不宜亲自前往,因为德国人已经在盟军最高统帅部完成了他们无条件投降的手续,所以我认为在柏林批准投降应该是苏联的事。”二战结束,艾森豪威尔也闻名于世。

32.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北非登陆,经过西西里和意大利,横渡英吉利海峡,直到突击“欧洲堡垒”,配合苏军最后战胜德国法西斯,他从一系列的亲身经历的战役中总结了一些军事思想。

33.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几个国家结成联盟能够有效地进行战争……但要依赖于各国首脑排解民族主义性质的纠纷,任命一位受到最大程度支持的统帅,如果做不到这些,联盟作战的结果只能失败……”

34.1953年至1961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在此期间,他继续推行“冷战”政策,还大力扩大核武器生产,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在此之前,他担任过美国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等职。

35.1961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告别白宫,前往他在葛底斯堡的农场,开始潜心撰写《远征欧陆》、《白宫岁月》等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坐在宁静的书桌前,往事历历在目。

36.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葛底斯堡的农场,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9岁。这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