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军事家、政治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著作有《诸葛亮集》。

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生于公元181年,东汉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他的祖父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曾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幼年时就父母双亡,他和弟弟均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2.诸葛亮14岁时,跟随叔父来到豫章。到任不久,诸葛玄弃官南迁,携诸葛亮兄弟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不愿寄人篱下,遂定居襄阳,在城西南20里处的隆中,依山傍水盖起数间茅舍,购置了几亩田地,过着隐居生活。

3.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之余,阅读了大量书籍,政治上日益成熟。他胸怀大志,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像这些杰出人物一样,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有所建树。

4.207年,屡遭挫折的刘备经谋士徐庶推荐,冒着严寒,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整个形势,并且替刘备策划了如何壮大自己力量的具体方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5.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对策以后,大为敬佩。他确认诸葛亮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当即恳切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真诚,欣然答应。

6.诸葛亮出山以后,便帮助刘备实现《隆中对》中预定的战略方针。他把荆州列为首先要夺取的目标。但当时刘备屈居刘表麾下,屯兵樊城,部属仅几千人马。诸葛亮建议刘备将无籍游民登记入册,依户口选拔壮丁,使刘备的军队猛增至几万人。

7.208年,正当刘备准备进攻荆州时,曹操率领15万大军南下,袭击荆州。荆州太守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猝不及防,只得放弃樊城,同诸葛亮、张飞等数十人突围出来,退守樊口。

8.曹操占领荆州后,率领大军水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孙、刘两个集团,吞并江南。诸葛亮审时度势,建议刘备立即与孙权联合,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为了迅速促成联合,诸葛亮亲自前往柴桑拜会孙权,进行谈判。

9.面对强兵压境,孙权集团内部,和战两派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诸葛亮面见孙权后,首先向孙权详细阐述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又将双方的力量对比作了具体分析,使孙权十分信服,决定和刘备合作,共同抗曹。

10.11月,孙刘联军在樊口会师后进驻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诸葛亮、周瑜利用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的弱点,确定了火攻曹军、出奇制胜的作战方针。两军在赤壁决战,曹军大败,死伤无数。曹操带领残兵败将从华容道夺路逃回江陵。

11.赤壁之战后,曹操引军退回北方。诸葛亮协助刘备收复江南,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不久,刘琦病死,刘备正式接管了荆州。孙权为了结好刘备,也将江北大部分地区借给刘备。从此,刘备有了立足之地。

12.211年,益州刘璋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刘璋派人迎请刘备入蜀援助自己。刘备入蜀3年后,诸葛亮率领大军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合,围攻成都,驱走刘璋。接着又占领了益州和汉中。刘备雄踞西南,成为与曹操、孙权势均力敌的一支军事力量。

13.正当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时,吴、蜀联盟却出现破裂。孙权与刘备在战略要地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孙权多次派人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则寸土不让。215年,孙权乘关羽大举进攻曹操之机,派兵偷袭,夺得荆州,接着又杀死关羽。

14.刘备闻讯大怒,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阻,亲率全部军队进攻吴国。由于轻敌冒进,结果在次年的獍亭战役中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兵力损失过半,被迫退到三峡口上的白帝城。

15.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废去汉献帝自立,建立了魏国。为了号令天下,完成统一大业,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也在成都即皇帝位,建立了蜀汉政权,并任命诸葛亮为宰相,主持行政。至此,三国鼎立的形势终于形成。

16.223年4月,刘备病危,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佐刘禅,实现自己未竟之业。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国皇帝,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全面地担负起蜀国的军政事务。

17.刘备病故后,魏、吴两国大兵压境,蜀国内的南方部族也发生叛乱,形势十分危急,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派大将赵云、马超率军加强边境守备,同时又派人出使东吴,修复了与吴国的友好关系。

18.接着,诸葛亮又着手整顿蜀国内部。他针对刘璋统治时期,地方豪强专横跋扈,为所欲为,国家政令不能贯彻这一情况,坚决实行法治,赏罚分明,很快就扭转了局面,使社会秩序得到安定。

19.为了充实国力,诸葛亮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还派遣士兵去保护四川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并在那里设立了堰官。在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蜀国的国力一天天地强大起来。

20.在革新内政的同时,诸葛亮为补救蜀国国小兵少的缺陷,又精心训练出一支人数不多,但风纪严明、颇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支军队作战时,“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被人誉为“奇兵”。

21.蜀国稳定之后,225年3月,诸葛亮兵分三路南下平叛。出兵不久就消灭叛将高定、雍闿,平定了南中三郡,只剩下彝族首领孟获仍在顽强抵抗。5月间,诸葛亮率大军渡过泸水,和孟获直接交锋。

22.第一次交手,诸葛亮就生擒孟获。为了使孟获心服,免除后患,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还带他参观蜀军的营垒,随后释放了他。就这样一擒一纵,一连提了6次放了6次。

23.最后,孟获借来了藤甲兵,向蜀军猛攻。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和火攻的战术,烧得藤甲兵大败而逃。当第7次捉住孟获并准备放他时,孟获满面羞惭,向诸葛亮表示愿意降服。

24.南中叛乱平定后,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各地少数民族纷纷前来归附。诸葛亮继续对当地实行安抚政策。他首先重划郡县,加强了蜀汉中央政权对南中地区的管理,其次,又选派了解当地风俗、体察民情的南中籍官员去管理当地事务。

25.与此同时,诸葛亮又积极推广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教当地人民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南中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很快成为蜀汉政权巩固的后方基地。

26.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说明现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请求后主允许他“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以“兴复汉室”。诸葛亮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作了周密的安排以后,便率领大军开到临近曹魏的汉中,等候机会向北进兵。

27.次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派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队在斜谷故布疑阵,扬言要攻取郿城,自己则率主力插向祁山,进逼关中。

28.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张郃率5万军马前往街亭迎战。由于蜀军前锋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把营垒扎在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汲水道路而战败。诸葛亮失去街亭这一重要据点,只得放弃进攻,退回汉中。

29.诸葛亮回到汉中,亲自上疏给后主,请求“贬官三等”,以负兵败的责任。为严明军纪,他挥泪处决了马谡。同时,诸葛亮又加紧训练军队,申明纪律,严格赏罚,为再次北伐作准备。

30.这一年冬天,诸葛亮利用魏军主力被孙权吸引至东线的有利时机,再度从汉中出发,兵出散关,围攻陈仓。魏将郝昭利用险要的地势坚守,双方相持20多天,蜀军粮尽,主动退兵。回军途中,诸葛亮设下伏兵,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31.229年春,诸葛亮又率大军攻魏,夺取了武都、阴平两郡。魏将曹真和司马懿为争取主动,分两路进攻蜀汉。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因阴雨连绵30余日,道路泥泞,行军不便,魏军还师,诸葛亮也停止向北追击。

32.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发动第4次北伐。司马懿前来迎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善于用兵,到祁山后不敢轻举妄动。经部下再三催促,才命张郃率军解祁山之围,自己从中路进攻。结果仍被蜀军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33.诸葛亮本来可以获得胜利,但因后方粮草未及时运抵,大臣李平又假传朝廷之命要求撤军,只得退回。张郃见蜀军撤退,尾随追赶,结果中了埋伏,被蜀军乱箭射死。

34.诸葛亮回到汉中后,全力督促军民种田练武,积蓄力量。他吸取了历次出兵粮草接济不上的教训,研制出叫作“流马”的人力四轮车,把大量军粮运到斜谷,以备日后取用。又命令士兵修理栈道,改进前后方的交通运输。

35.经过3年多的休整,234年,诸葛亮又调动国内大部分兵力,发动了第5次北伐。诸葛亮从斜谷出兵,进驻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诸葛亮在渭水沿岸分兵屯田,就地生产军粮,作持久打算。

36.为了诱出魏军主力加以歼灭,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甚至派人把妇女服饰送给司马懿,想以此激怒他出来交战。司马懿收下衣服,一笑置之,始终按兵不动,以求拖垮蜀军。

37.双方在渭南相持了100多天。诸葛亮见魏军久不出战,自己的粮草也渐渐消耗,心中十分焦急,常常寝食不安。但他每天仍然勤于公务,凡军中杖责20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处理。

38.当年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年仅54岁。诸葛亮死后,北伐军事计划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蜀军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布置,从容不迫地退到了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