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的思想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积极的影响。在哲学上,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但又认为对自然界来说,精神是其积极的、而物质是其消极的本原,并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方面,认为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自然”的自由和平等,道德的败坏是由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观点上,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1.公元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出生一周后,母亲就去世了。卢梭的祖辈原先居住在巴黎,16世纪中叶时为保持新教信仰而迁居日内瓦。这也就是卢梭之所以终生对法国怀有特殊情感的原因之一。

2.卢梭的父亲是一个情感热烈、嗜好读书、漫游成癖而又公鸡般好斗的人。卢梭幼年时,常和父亲一起阅读小说和历史读物,有时竟通宵达旦。卢梭最喜欢的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书中古希腊、罗马时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常常使他感奋不已。

3.有一天,在吃饭时,卢梭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罗马英雄西伏拉的壮烈事迹。为了向家人表演西伏拉威武不屈的行为,他模仿着书中的情节,伸出手放在火盆上,当时把大家吓得叫了起来。

4.卢梭有个姑姑名叫苏森,给了他许多照料。她常用清甜的嗓音给卢梭唱许多美妙的小调和歌曲,卢梭对音乐的爱好就由此发端并保持终生。以至当卢梭后来成了闻名欧洲的作家时,仍坚持说自己就是为音乐这种艺术而生的。

5.不料到10岁时,父亲由于一次决斗的缘故逃离日内瓦。作为监护人的舅舅把卢梭寄养到一个乡村牧师家里。卢梭在这个名叫包塞的乡村度过了两年时光,虽然没学到多少知识,却培养起一一种对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6.回到日内瓦后,卢梭被送到—个钟表镂刻师那里当学徒。他一边干活,一边租些书来看。师傅发现了,就打他,还撕毁他的书。终于,他16岁时,因不堪师傅虐待,只带着几个小钱,只身逃离了日内瓦,过起了流浪儿的生活。

7.卢梭到了安纳西,经人介绍去投奔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是个奇特而复杂的妇女,待人和蔼而慷慨,喜好炼金术,行为常受一些古怪念头的支配。她虔信宗教,但并不重视恪守教规和教义,她性格的这一方面对卢梭自然宗教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8.华伦夫人亲切地接待了无依无靠的卢梭,并建议他去都灵。去都灵的七八天徒步旅行极大地满足了卢梭的漫游癖,阿尔卑斯山脉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卢梭丰富的想象和对大自然的赞叹,这些,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都有生动的记录。

9.经华伦夫人介绍,卢梭被送进教养院,以便通过改教(脱离新教改信天主教)找到一个工作。但卢梭对天主教十分厌恶,老神甫第一次布道,他竟提出一连串问题,把老神甫问得张口结舌。结果没几天,就被赶出了教养院。

10.酷爱自由的卢梭,一方面为生活无着而惶恐,一方面又为自己摆脱了教养院的幽禁而喜悦。他夹着自己的小包,在都灵的大街上游逛,看哨兵上岗,听军乐演奏,欣赏王宫的富丽豪华,有时则挨着沿街的钟表铺子招揽镂刻生意。

11.后来,他被人介绍到当地的显贵古丰伯爵家做仆人。由于卢梭学识过人,受到了这个家庭的赏识,开始做些抄抄写写的秘书工作,主人甚至还想提拔重用他。但是卢梭觉得这样过于屈从,太不自由,不久又抛弃了这份在常人看来前途似锦的工作。

12.卢梭离开了都灵,去进行一次异想天开的徒步旅行。一路上,他当仆人,做翻译,教音乐,抄写乐谱,到处流浪,四海为家。在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上上下下,三教九流,他广泛地接触社会,特别是社会的底层。

13.他亲眼看到了劳动人民在封建专制压榨下的痛苦生活,立志要改造这个罪恶的不平等的社会。用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在我心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时萌芽的。”

14.1731年年底,卢梭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不久,他和华伦夫人的关系由真诚的友谊转变为热烈的爱恋。他们在尚贝里定居下来,卢梭沉浸在甜蜜的爱情和田园诗般的乡居生活的幸福之中。

15.在这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卢梭更加发奋地读书,并把所学得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比较、思考。他广泛地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历史、地理、文学,系统钻研了哲学,这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6.1742年7月,当38岁的卢梭发现华伦夫人对他的爱情已被另一个人分享时,痛苦地离开了尚贝里。他带着自己发明的音乐简谱法来到巴黎,雄心勃勃地期望能在音乐方面掀起一场革命。

17.他把简谱法的稿本呈给法兰西科学院,但科学院否定了这个至今人们还在应用的发明。卢梭怀着失望的心情在巴黎定居下来,经人介绍,他开始出入一些上流社会的沙龙,由于他的学识渊人们开始注意这个举止并不优雅的青年。

18.从1742年秋到1756年春,卢梭先后创作了歌剧《风雅的缪斯》、喜剧《冒失的婚姻》、喜歌剧《乡村魔法师》,他的名字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应狄德罗之约,他为《百科全书》撰写了音乐方面的条目。他的简谱法《论现代音乐》也在巴黎出版。

19.这期间,卢梭除经人举荐随法国驻威尼斯使节赴意大利任过短期的秘书,就靠教音乐和为贵族家庭和音乐团体抄写乐谱为生。正如丹麦哲学史家霍甫丁所说,抄写乐谱之于卢梭,就像磨光镜片之于斯宾诺莎一样,成了卢梭一生的谋生手段。

20.到巴黎后不久,卢梭认识了一个客店女仆勒娃瑟尔。虽然勒娃瑟尔愚昧无知,但却十分温和朴实,她关心照顾卢梭的生活,慰藉他的痛苦和郁闷。后来卢梭在《忏悔录》里称她是“上天为我留下一个真正的安慰”。

21.卢梭和勒娃瑟尔一起生活了25年,生育了5个孩子,但却无力抚养,于是就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送进了育婴院,这件事给卢梭造成了终生的痛苦,使他始终不能原谅自己,这种沉痛的忏悔和自责,在《忏悔录》和《爱弥儿》中都可以读到。

22.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共同战斗中,卢梭和狄德罗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狄德罗,卢梭建立了和百科全书派的交往,这使他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锐利。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引流他的思想奔涌而出的契机。

23.1749年一个夏日,卢梭徒步去巴黎郊外万桑纳要塞探望被囚的狄德罗。他边走边读一份《法兰西信使》报。突然,他发现第戎科学院登载的征文广告,题目是“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这一问题有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卢梭的心。

24.长期不得其解的问题骤然集聚到一个中心,许多重大思想滚滚而来。卢梭的心剧烈跳动,热泪潸然而下,在这瞬间,他断定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并变成了一个新人。他立即写了一篇《论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应征。

25.卢梭对此作了完全否定的论述,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起了败坏风俗的作用。自然是美好的,出于自然的人生来自由平等,因此,应该以美好的自然来代替罪恶的“文明”。文章得奖,卢梭的名字传遍了法国。

26.这篇文章的论点在卢梭的下一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得到更详尽的发挥。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社会发展观和作为他一贯中心思想的平等观,尖锐地提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其中阐发的一些精辟见解明显具有超前性。

27.卢梭不仅在他的论著里表现了激进的平民思想,他的生活为人,也表现出与封建贵族迥然不同的布衣本色。有一次,王宫里上演他的喜歌剧《乡村魔法师》,邀请他出席,他故意不修边幅以示怠慢。国王亲自赐给他年金,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28.1756年4月,卢梭隐居到巴黎近郊的蒙特莫朗西森林附近,一直到1762年。这期间他出版了三部重要作品,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政治学著作《民约论》和《爱弥儿》。卢梭认为《爱弥儿》是自己著作中最为系统的一部。

29.《民约论》意在设计一种理想的国家制度,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培育公民的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该作后来成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领袖们的“圣经”,直接影响了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

30.《爱弥儿》与《民约论》同年出版。该书主张教育要“回到自然”,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并使他们学会一两门对社会有益的手艺,以便在任何社会动荡的情况下都能不依附权贵自谋生路。书中阐述的自然神论思想更激起了教会的愤怒。

31.迫害开始了。1762年6月,教会和巴黎高等法院分别发布禁读《爱弥儿》的命令,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深夜逃离巴黎到了瑞士,没想到瑞士当局既不许他住在日内瓦,也不许他在伯尔尼停留,无奈,他逃到了普鲁士边疆的一个村庄居住下来。

32.由于教会已经宣布卢梭是上帝的敌人,当地的牧师煽动居民们围攻他,袭击他的住宅。卢梭不得已又潜逃回巴黎。后来,在英国哲学家休谟帮助下,卢梭移居英国,在那里过了一段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33.但过不多久,因疾病和人身迫害几乎精神失常的卢梭怀疑自己又—次成了阴谋的对象,和休谟闹翻了,突然化名逃回法国,以后便长期在各地辗转。直到1770年当局赦免了他,卢梭才在距巴黎不远的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爱尔美农维尔定居下来。

34.卢梭晚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忏悔录》这部惊世骇俗的自传。卢梭写道:“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35.作为平民思想家,卢梭是欧美许多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者。他曾为科西嘉代拟过《宪法草案》;为波兰人草拟过“最好的政治制度”(马克思语);他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写进了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36.1778年7月2日,孤独、贫病交加的卢梭在爱尔美农维尔的居所逝世。1794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巴黎举行隆重的仪式,把他的遗体移葬入法国名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