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6)佛教创始者。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父亲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6年苦行,在佛陀伽耶一棵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事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菀开始传教。其后45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者众多,都尊他为佛陀(觉悟者)。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双娑罗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

1.公元前565年左右,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他的父亲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一带)的国乇净饭乇,属刹帝利种姓。

2.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相邻的拘利国天臂国王的女儿,她在归国途中于蓝毗尼生下释迦牟尼,七天后死去。净饭王老年得子,十分高兴。他希望儿子长大成人后能继承自己的王位,开创一番事业,成为统一印度的“转轮王”。

3.释迦牟尼自幼聪慧和顺,他不常睡觉,也不常啼哭,总爱瞪着大眼睛四处张望,仿佛要看穿这个世界的秘密。一位智者预言,说他将来一定会舍弃乇位出家修行,宣讲诸佛大法,以真理教化人间。净饭王听了这番话,不由得有些担心。

4.按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孩子到7岁时就要开始学习知识。净饭乇聘请了全国最有学问的婆罗门跋陀罗尼当释迦牟尼的老师。当时必修的科目,除了4部《吠陀》经书,还有哲学、韵文、字书、占学、数学、历法、祭法等多种知识技能。

5.释迦牟尼天资聪明,学习刻苦,他能把老师口授的知识牢记在心,并能加以推理思考。他经常坐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长时间地沉思默想。这时,四周寂然无声,他的思想就像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得很远很远。

6.有一天,老师问:“世上有多少种文字?”他答道:“有64种。”接着一连说出这64种文字的名称,还讲了“讴”、“啊”这两个字放在经书首位的道理。释迦牟尼从小就通晓各种知识,这对他后来向民众通俗生动地宣传自己的教义有很大帮助。

7.净饭王为了使儿子将来能成为天下无敌的“转轮王”,又请来技艺高强的武士,教他骑马、射箭、击剑、枪法、拳击等武术。经过刻苦学习,释迦牟尼都一一掌握了,加上他臂力过人,在父亲为他举行的竞技大会上,竟无人能与之匹敌。

8.释迦牟尼17岁那年,净饭王看到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又智勇兼备,具备了继承王位的条件,便和大臣们商议,正式册立他为太子。不久,为他挑选了邻国一位才貌双全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释迦牟尼和妻子恩爱异常,后来生下儿子罗怙罗。

9.净饭王又广招精于建筑的工匠,造起春夏秋冬的四时宫殿,使太子住在里面没有寒来暑往的感觉,至于醇酒、佳肴以及歌舞美女,更是应有尽有。净饭王心想,这么一来,那个智者的预言总不会应验了吧。

10.但是释迦牟尼并没有被富贵、权势和声色所陶醉。他看到大多数人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即使一些富有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所有的人都是病魔缠身,最终夭折西天,这就使他想到生活中应该还有比倏忽即逝的快乐更为重要的东西。

11.当时的印度,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十分动荡,反对婆罗门教统治的派别纷纷诞生。许多人不满现状,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思想,他们有的到山林里去修行,有的云游四方,希望找到解脱之道。

12.一天,释迦牟尼到北门花园去游玩。进园后,他辞退随从,独自来到一棵大树下端坐思索起来。这时,一个修行者走过来对他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官,而在山林之中。”太子听了若有所悟,决心弃家外出求道,这一年他29岁。

13.最初,他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求教。他们的说法是,通过祈祷、奉献牺牲和举行宗教仪式,灵魂可以得救。在熟知了这一类说教之后,释迦牟尼失望了,认为这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并不能超越生死,永远脱离轮回。

14.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苦修。他先从自饿法做起,日食一顿一顿米饭,乃至七日食一顿。他身穿树皮树叶,栖息于山洞之中,睡在鹿粪、牛粪上。他学会了离怖法,对黑暗、洪水、猛兽坦然无畏。

15.6年过去了,释迦牟尼历尽千辛万苦,但仍未找到解脱之道。一天,他到河边饮水,望着自己形同枯木的身影不敢相认,心想自己如此苦行,已满六年,为什么竟没有结果呢。

16.由于营养不良和体力过度消耗,一天夜里,他突然晕倒了。醒来之后,释迦牟尼突然悟到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结果,便走到尼连禅河中,用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又喝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牛奶,顿时感到身上有了力气,精神也好了许多。

17.释迦牟尼离开尼连禅河,向婆罗捺斯走去。在离这座城市不远的伽耶(后称佛佗伽耶)地方,看见一棵菩提树,便在树下铺上吉祥草,面东盘腿而坐,发誓说:“如在此不得无上正觉(不可再上的智慧),宁可让此身粉碎,不起此座。”

18.他在菩提树下一连坐了7天7夜,冥思苦想着从人世苦难中解脱的办法。到第6天,他的精神就完全集中了。这时他意识到,世上的种种事物都有因果,前世所造的善恶,产生今世的报应,今世的行为如何,决定来世的命运。

19.“抛弃欲望,就可解脱。”他面东而立,沐浴在阳光和寂静之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从此创立。这一年,他35岁,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便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20.教义创立以后,释迦牟尼就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活。他先后在婆罗捺斯的鹿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祗洹精舍等处说法。他被信徒们释为“佛佗”(意为“觉者”,汉语简称为“佛”),这个新宗教就被称为“佛教”。

21.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谛”,意为四条真理:一、苦谛。释迦牟尼传教,从现象说起。他说,人间一切,莫不为苦。生、老、病、死、与亲爱的人别离,同怨恨的人会面,有所求而不得等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苦。

22.二、集谛。释迦牟尼以集谛说明苦的原因。他认为,人生的苦产生于人们的欲爱,有欲爱而达不到目的就感到苦。有欲爱就会有思念和行动,有思念和行动就会造成后果,就是所谓“造业”,而造了业就不免生死轮回,永堕苦海。

23.三、灭谛。这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就是要彻悟产生苦的原因,解除一切欲念,达到“涅槃”的状态。四、道谛。要达到“涅槃”,就要修道。道谛讲的是修道的途径,通过修行、断惑、涅檠,成为阿罗汉(意为“不生”),而不再堕入轮回。

24.在释迦牟尼长达40年的传教生活中,足迹北至迦比罗卫,南至婆罗捺斯,东至瞻波,西至拘啖弥。由于佛教符合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的要求,并以“众生平等”为号召,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劳动大众,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5.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已年近80岁。他由王舍城向拘尸那城出发,准备去那里说法,中途染病,后在拘尸那城的跋提河畔双娑罗树下去世。他的遗骨火化后,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

26.释迦牟尼死后,在摩揭陀国王阿阁世的支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佛教会议。在会上,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这就是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后来,佛教不仅传遍了整个东南亚,还传人中国、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