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尔伯特·史怀哲(1875—1965)德国神学家、人道主义者。牧师家庭出身。毕业于史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做过牧师、大学教授、神学院舍监。为帮助非洲黑人治病,插班入医学院旁听,并通过考试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十余次赴非洲为病人修建医院、治病,深受非洲人民的爱戴。他为减轻非洲人民的痛苦,献出了自己的财力、精力和全部的爱心。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原始林圣者”之称。
1.公元1875年1月14日,史怀哲出生于阿尔萨斯(当时属德国,现在属法国)一个名叫凯撒堡的牧师公馆。他的父亲在村里的教堂担任福音会的副牧师。在他出生后半年,父亲荣升为正牧师,举家搬迁到谬史达塔儿的琼斯巴哈。
2.由于幼时跟随父亲在教堂的礼拜中养成了他憧憬庄严、和平、宁静生活的性格,少年时代的史怀哲酷爱音乐;十分喜欢读书、议论和幻想;在中学的功课中,尤其偏受历史和自然科学,并和历史老师、优秀的历史学者考天曼保持了很深的友谊。
3.1893年10月,史怀哲考入史特拉斯堡大学,同时选读了哲学和神学。翌年4月,史怀哲志愿服兵役。在服兵役期间,他详读了《圣经》,并被获准每日上午11点到大学上哲学课。军中集训结束后,他又重新选学了哲学、神学和音乐理论。
4.1896年复天,适逢圣灵降临节的假期,史怀哲返回琼斯巴哈。在一个晴空碧洗的早晨,他躺在床上,聆听着窗外小鸟的鸣叫,静静地思考,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人生目标:30岁以前,以做学问和从事艺术为主;30岁以后,将自己奉献给人类。
5.1899年,史怀哲通过考试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接着又通过了神学考试,任职于圣托马斯教堂。一年后,史怀哲改任圣尼哥拉教堂的传教土。年轻的史怀哲,像他慈爱的父亲一样,虔诚地在教堂中布道。
6.1904年秋季的一天,史怀哲在一本巴黎传教士的月刊上,看到一篇非洲殖民地北部的加蓬缺少医护人员,以致无法进行传教工作,特此征集自愿人员的报道,史怀哲的内心悄悄作出了抉择——决心成为原始森林的医师。
7.几个月后,他度过了30岁的生日。这一天,他整日都在计划着以后的事情,致使他前往热带非洲的意志越来越坚定。他写信给翠亲及亲朋好友,表示自己将来想当医生,前往热带非洲行医。
8.为了前往非洲行医,史怀哲作了积极的准备。1905年他插班进入医学院旁听,1909年参加医师预备考试,1911年参加国家医师考试,同年完成外科考试,并开始着手准备医学博士论文。
9.1913年6月18日,史怀哲和史特拉斯保历史学家的女儿海伦·布列斯劳结婚。海伦·布列斯劳成了他终生的伴侣和献身热带非洲事业最忠诚的追随者和朋友。
10.为了筹措建立医院资金,史怀哲常奔波于朋友之间。由于各方面的鼎力相助,资金问题终于有了着落。史怀哲立即和巴黎传教士协会取得了联络,申请在奥里维河沿岸的传教中心地自费当医生。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
11.一切准备就绪后,史怀哲于1913年3月16日和他的夫人从故乡琼斯巴哈坐火车出发前往波特港,开始了他的非洲之旅。他和妻子伫立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平台上,望着耸立在树从边的那座可爱的教堂逐渐远去,不由百感交集,热泪盈框。
12.经过长途的旅行,史怀哲和夫人1913年4月16日到达非洲腹地兰恩巴涅传教所。传教士艾尔列贝尔在山丘上为他们准备了一所水造的住宅。这套住宅共有四个房间,四周有阳台围绕,可以尽情地眺望四周大大小小的湖泊和葱郁的森林。
13.初来乍到,一切还在筹措中,史怀哲不得不在传教所前贴了一则告示:三星期后,才能安置妥当,开始诊疗工作,告示张贴出去,却无人遵守,病患者源源不断拥来。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只好将传教所前的一个鸡埘辟为诊所。
14.1913年11月,一座木造的医院建成了,医院有两间4米见方的房间,前面一间当作诊疗室,后面一间作手术室,房子的最前端还有两间小屋,一间是药房,一间是消毒室。
15.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影响,欧洲方面的捐款被截断,只好向外贷款来维持医院的开销。欧洲方面的食品来源也已告竭,连马铃薯都吃不到了。史怀哲和夫人健康受损,患上了轻微的热带性贫血。
16.1917年9月,史怀哲夫妇接到法国军方进入集中营的命令,随即关闭医院,离开兰恩巴涅,进入了法国集中营。他们在集中营整整过了一年。紧张、忧郁的生活,大大损害了史怀哲夫妇的健康。
17.1921年,史怀哲将他在非洲行医的生活,写成回忆录《在水和原始森林之间》,该书一版即受到极大的欢迎。翌年,该书被成瑞典语出版,紧接着德语版、法语版、英语版、荷兰语版、丹麦语版、芬兰语版相继问世。
18.不久,史怀哲第二次前往非洲。由于妻子健康欠佳,没有和他问去,他带了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学生诺耶尔和基尔斯庇两人前往。他们于1924年4月15日清晨抵达兰恩巴涅。医院的房舍,大部分都已腐朽荒废,从医院到住所的道路已被杂草淹没。
19.史怀哲一边开始诊疗工作,一边着手医院的改建。每天中午以前担医生,午后则扮演工头的角色,还亲自动手修理自己的房子以及医院方面大致还能用的铅皮房和竹造房子。一年后,医院的改缝工作才大致完成。
20.然而,当时该地竟发生了惊人的饥荒,同时还迅速蔓延着赤痢症。病患者没有食物,医院只好用欧洲友人赠送的两艘汽艇到远处去买米。医院没有隔离室,整个医院中散布着赤痢病菌。同时也没有精神病房。扩建医院已刻不容缓。
21.可是,当地已没有场所可建,因此不得不将新的医院建在河用上游二公里处的开阔地带。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史怀哲把诊疗部门的重任委任到新从欧洲来的两位医学博士身上,自己用全力监督建造工程。
22.1927年7月21日,新医院的一部分完成后,史怀哲把患者移住到这里,最后让护士们用船载着精神病患者,一边反覆说给他们听:“以后不必再睡到潮湿的地面上去了,新房子里有木栖床。”尔后,病房工程陆续完成,并在四周种上了果树。
23.1927年7月,史怀哲再次离开兰恩巴涅,回到欧洲。为了给医院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建病房,史怀哲不顾劳累,马不停啼地前往瑞典、丹麦、荷兰、英国、瑞士等国进行管风琴演奏。
24.1941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药品缺乏,但患者却源源不断,医院濒临关闭。史怀哲不得不四处写信求援。直到美国等地寄来的药品和资金适时抵达,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5.兰恩巴涅这所医院的名声,连数百公里以外的人都知道了,患者们都不远万里而来。其中,有的竟从用独木舟需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方能到达的地方,把需要动手术的病人送来。
26.1945年1月14日,在二次大战的战火中,史怀哲在兰恩巴涅那所白色的住所里,举行了简单的70岁生日庆祝会;英国及其他各国广播电台在这一天播出了有关史怀哲本人及事业的节目。
27.1949年6月,史怀哲为了再次给医院筹措资金,去美国参加纪念歌德诞生200周年演讲会。他刚踏上美利坚的国土,就受到了热情的美国人民的极在欢迎,港口码头被欢迎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28.1953年10月31日,史怀哲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世界各地的贺电,像雪片一样纷纷飞到兰恩巴涅。而年迈的史怀哲则在他的热惜森林医院里,平静而极为平常地度过了这一天。
29.史怀哲用诺贝尔和平奖的奖金,在兰恩巴涅河的上游,选择了另一块新场地,招募工人,伐木造屋,建成了一座新的医院,给众多的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条件。
30.1960年2月,法属加蓬独立,成立了加蓬共和国,兰恩巴涅也划入了它的辖区。加蓬共和国为了推崇史怀哲的功绩,发行了一套印有史怀哲肖像的纪念邮票。隔年颁赠赤道星十字勋章。
31.史怀哲已经86岁高龄了。在任何病房中,整天都可以看到他那身打扮——白色敞领衬衫,配着已洗得发白的卡其布裤子,病人只要看到他那温煦和蔼的脸,就会好像忘却了痛苦而浮现出祥和的颜色。
32.1965年1月14日,史怀哲迎来了90岁的生日。他的故乡凯撒堡,当天除了庆祝他的生日外,还发行纪念邮票。在兰恩巴涅也举行了简单的庆贺宴会,史怀哲一面接受人们的祝贺,一面回忆90年来的生活。他心想:“我已经尽了全力去做……”
33.此后,他仍是努力不懈地工作,可是病魔缠上了年迈的史怀哲。1965年9月4日,史怀哲因病情恶化停止了呼吸。这位充满爱心的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病因是“脑血管循环不良”。
34.在水与原始森林之间的兰恩巴涅医院的一个角落上,立着两块墓碑,经常有美丽的鲜花装饰四周。那就是毕一生精力为黑人们建立医院的史怀哲及夫人的墓。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史怀哲对非洲人民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