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又称黄婆。中国元代女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时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在上海县港口镇北,曾建有黄母祠。

1.约公元1245年(南宋末年淳祐年间),黄道婆出生于中国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由于生活所迫,黄道婆从小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2.黄道婆像所有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小小年纪,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着繁重的劳动,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

3.一天,黄道婆干了一整天的活,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回到家里,又被婆婆和丈夫毒打了一顿,锁进柴房里不准吃饭。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墙上挖了个洞,逃了出来。

4.她逃到黄浦江边,悄悄溜进一艘海船,躲在船舱底,等海船开出了吴淞口,她才钻出来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船工们,要求船工们把她带到远方去。船工们很同情她,就留下了她,一直把她带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5.崖州是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飘零到这个陌生地方,面临的困难是很多的,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尤其麻烦的是语言不通。但黄道婆并不气馁,决心要在这里生活下去。

6.黎族人民热情地收留了黄道婆。他们帮她在靠山临水的山脚下搭了一个小寮棚,还帮她在山坡上开了一小块荒地。黄道婆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当地的语言,适应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连她的穿戴,也和黎族妇女一样了。

7.崖州的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棉花生长。黄道婆在那块山坡地上种了棉花。她又跟当地的老棉农学会了点种、施肥、间苗、整枝等各种植棉技术。她起早摸黑,精耕细作,小小一块地一次就收获了几十斤雪白的籽棉。

8.当时海南岛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黎族人民的棉纺织生产技术也十分先进,织出的黎单、黎饰、花被非常精美。黄道婆很羡慕,就虚心向黎族妇女学习,很快,她就成了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9.黄道婆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想进一步学会制作纺织工具。一次,她请木匠做了一架轧棉籽用的踏车,等木匠一走,她就把踏车拆了开来,细细地琢磨它的内部构造,然后再自己安装好。从此,她不仅会使用踏车,而且也能修理了。

10.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和黎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她仍一直怀念故乡。公元1295至1296年间(元朝元贞年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机椎弓等,告别黎族同胞,搭海船回到了家乡。

11.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妇女们仍用红肿的手指剥着棉籽,弹棉花还是用的小竹弓,费时费力,效率很低,织出来的布仍然像过去一样粗糙,而且还由于产量少而供不应求。

12.乡亲们看到黄道婆带来的新式纺织机和精美的产品,很感新奇。黄道婆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她们,并且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对当地落后的棉纺织工具进行了大量改革,创造出一整套“擀、弹、纺、织”工具。

13.在轧籽技术上,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踏车加以改进,改革成一种后来被称为“搅车”的轧棉机。操作时由两人在两侧按棚反方向摇动手柄,并向两轴间送棉,两轴相轧,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成为功利数倍的轧棉机械。

14.在弹花技术上,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绳弦大竹弓介绍过来,这种弓长四尺余,弹椎是用檀木做的,小端击弓可以弹松棉絮,大端击弓可以松散棉纤维,清除杂质。据统计,用这种方法,一天可弹六至八斤棉花,在当时,功效算是高的。

15.在纺纱机械上,原来松江一带只有单锭手摇纺车,既费力,工效又低。黄道婆经过反覆试验,把当时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脚踏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省力。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

16.在织造技法上,黄道婆也有突出的贡献。她在汉族民间固有的传统织造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了黎族人民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方法,并传授给乡亲们。

17.乌泥泾的妇女在黄道婆的热情指点下,也学会了纺织被面、褥面、佩巾和纱带等,并能在这些棉织品上织出传统的“折枝、团凤、棋局”等光彩荚丽的图案,看上去就像画出来的一样。

18.黄道婆擅长织崖州被。她毫无保留、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这手技艺传给了家乡的妇女们。不久,乌泥泾一带织出的崖州,被便以“乌泥泾被”驰名全国,当地有千余户人家靠织“乌泥泾被”为生。

19.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去世了,大家为她举行了公葬。为了纪念她改革棉纺织业的功绩,在乌泥泾镇上为她兴建了一座祠堂,叫“先棉祠”,那里至今还流传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歌谣。

20.黄道婆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时几百年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当时称松江布“衣被天下”,其中也凝聚着黄道婆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