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张衡(78—139)中国古代发明家、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的天文著作《灵宪》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明确地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发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1.公元78年,张衡出生于中国南阳郡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的一个破落官僚家庭。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甚至还要靠亲友的接济。在贫困的生活中,张衡仍然刻苦好学,读了很多的书。

2.只读经卷典籍已满足不了张衡的求知欲望,17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他想到外面去开开眼界,访问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和朋友,求得一些新鲜的知识。他先到了汉朝故都长安,后来又到了当时的京都洛阳。

3.长安和洛阳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城里的官僚贵族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想到天下的老百姓在受冻挨饿。张衡看了,心里很气愤,他不甘心同流合污,官僚贵族召请他,他都拒绝不去。

4.在洛阳,他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他虚心好学,勤奋努力,进步很快,终于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这时候,地方上曾推举他去做官,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

5.张衡28岁那年,有个叫鲍德的当了南阳太守,要请张衡去当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张衡很想回家乡,就跟鲍德回到了南阳。他劝鲍德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还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所以在别处闹灾荒的年头,南阳境内还能丰收。

6.张衡自幼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在南阳期问,办理政务之余,便潜心丁文学创作。公元107年,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完成了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东京赋》和《西京赋》。

7.这两篇赋描写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也讽刺了那些过着荒淫无耻生活的官僚贵族。张衡写这两篇赋花了10年功夫,前后不知修改了多少次。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

8.后来,鲍德凋任,张衡索性辞职回家,继续研究学问。在他34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他读了一本扬雄写的《太玄经》,内容涉及人文、历法、数学方面,使他受到很大启发。

9.公元111年,皇帝派人召张衡进京做官。张衡在京城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前后达14年之久。太史令主管观察天象的工作,他精心研究天文,掌握了渊博的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10.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里运行的规律。他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已经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他记录了2500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

11.张衡在《灵宪》中清楚地说明: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没有照射到太阳光的部分;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阳相对的时候,是满月;月亮运行到跟太阳同一个方向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它了。

12.在阐释浑天理论时,张衡说地好像蛋黄,天好像蛋壳,包在地的外面,这种假说叫做“浑天说”。这以前,多数人都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像一只碗,反扣在地上。张衡的浑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比盖天说大大前进了一步。

13.公元117年,张衡根据自己的学说创造了浑天仪。这是一种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他先用竹篾做了一个模型,试验成功了,又用铜铸造了一个,这架仪器主要是一个大铜球,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可以旋转,就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仪差不多。

14.铜球外还有一个水平的环,叫做地平圈,表示地平线。铜球从西向东旋转,刻在上面的恒星就从东边升到地平圈以上,又向西边落到地平圈以下,正好跟天空中恒星东升西落的情况相符合。

15.为了使浑天仪能自行运动,张衡又设法利用水利来转动这个大铜球;还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的个数和齿数,使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了出来。

16.根据历史记载,这个浑天仪做得非常巧妙,人坐在屋子里看着仪器,就可以知道哪颗星正从东方升起,哪颗星已经到了中天,哪颗星就要落下西方去。跑出屋子一看,天空中的实际情况,正好和浑天仪表示的一样。

17.水运浑天仪实质上还可以认为是一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就能够制造出这样复杂而精巧的仪器,是很值得自豪的。可惜在当时,创造发明得不到重视,这架精密的自动天文仪器到东晋以后就失落了。

18.太史令除了观察天象,还要记录各种灾象。东汉时地震比较频繁,地震时地裂山崩江河泛滥,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张衡为了掌握各地的地震动态,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

19.地动仪是用铜做的,直径八尺,样子像酒坛。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一,倒挂着八条龙。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每条龙的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蛤蟆仰着头,张着大嘴巴。

20.八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要是哪一个方向发生r地震,哪个方向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21.公元138年,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这消息是从太史令张衡那里传出来的。然而,在京都,谁也没有觉察发生过地震。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22.有人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学者和官僚们议论纷纷。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陇西距京都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相当高的。

23.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发生地震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24.张衡还创造了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他在五丈高的杆顶上安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转,鸟头正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架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鸟相仿,但要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

25.张衡的科学成就和他坚持唯物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有一年,有人提出废除四分历,恢复太初历,为此掀起了一场历法人辩论。四分历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实测资料修改太初历得来的,自公元85年开始使用,是当时比较精确的历法。

26.张衡和另一天文学家坚决反对恢复古历,他们根据自己多年对天象的观测,对各种历法做了深入的研究、比较,认为四分历比较精密。在辩论中,他们摆事实,讲道理,驳得对立派张口结舌,使四分历得以继续沿用。

27.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曾经遭到不少人的毁谤。那时,一般追求名禄的读书人大都不把科学技术放在眼里。他们攻击张衡制作浑天仪、著《灵宪》等科学研究工作是不务正业,讽刺说:既然能使木鸟飞起来,为什么自己却“垂翅故栖”不能高飞呢?

28.这班人讥笑张衡虽有高超技术,却长期任太史令,不能飞黄腾达。为此,张衡写了一篇文章表白自己,大意是:不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而担心自己的道德不高尚;不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知识不广博而害臊。

29.张衡一生为人正直,由于不巴结权贵而受到排斥。尽管他知识渊博,才能却得不到施展。那个时代,宦官的势力很大,他们怕张衡这样的人妨碍他们做坏事,所以千方百计排挤他,终于把他调出京城,到河间郡(今河北省境内)去当行政官。

30.张衡到河间的时候,年纪已经老了。他调查到当地的官吏和土豪劣绅互相勾结,横行霸道,欺压老百姓,就采取严历的措施,出其不意地把他们几乎一网打尽。他因此更加受到权贵的排挤。

31.张衡认识到自己对“天下弊病”的无能为力。他写了一篇《四愁诗》,表达他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心情。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回京城。次年,他死于病中,终年61岁。

32.1956年,河南南阳县重修了张衡墓和张衡读书台,深切怀念这位古代杰出的科学家。郭沫若为张衡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