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姓斯可罗多夫斯卡,1891年去巴黎大学学习。1895年与法国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柏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著作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对原子核科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1903年,和居里、柏克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1.公元1867年11月7日,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个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员,母亲做过小学校长,他们有5个子女,玛丽是最小的一个。

2.玛丽从小就留心周围的事物,并有很强的记忆力。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常常专心致志地听哥哥姐姐念书。姐姐布罗雅有时还用纸板剪的字母拼成字教玛丽读和写。很快,她就学会了看书。

3.一次,玛丽指着桌上的玻璃管、小天平以及金属验电器,好奇地问父亲:“这些东西叫什么呀?”父亲看着可爱的小玛丽笑着说:“这叫物理仪器。”从此,这个有趣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刻在她幼小的脑海里。

4.母亲死后,父亲的担子更重了。玛丽幼小的心灵已经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为了不辜负父亲,她学习非常刻苦,从上小学开始,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883年6月,玛丽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了。那时,她才15岁。

5.勤奋的学习更激发了玛丽的求知欲,她迫切地盼望着能早日上大学,而当时华沙没有一所大学招收女生,想要上大学,只能到国外去。19岁那年,玛丽为了帮助姐姐能去巴黎留学,她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机会,去当了一名家庭教师。

6.1890年,玛丽的姐姐由巴黎医科大学毕业了。当玛丽得知姐姐要她到巴黎去上学的消息时,兴奋极了,她告别了华沙的亲人,告别了祖国,踏上了新的生活征途。她献身科学事业的宿愿就要实现了。

7.在索尔本理科学院里,玛丽开始了紧张而愉快的大学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对她太有吸引力了,最使她难于忘怀的是保罗阿佩尔教授在讲天体物理课时,豪迈地对同学们说:“我拿起太阳,再把它扔出去……”玛丽听得都入了迷。

8.由于生活费用拮据,玛丽只能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廉价的小阁楼。为了节省照明开支,她每晚总是第一个走进明亮而温暖的图书馆。求知的欲望使她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每次都是管理人员再三催促后,她才依依不舍离开。

9.冬天,玛丽的小阁楼如同冰窟一般,时常冻得她颤抖着不能入睡。为了抗寒,她只好爬起来把所有衣服都盖在身上,最后把唯一的一只木椅子也压在被子上。玛丽竟然天真地幻想从重量中求得一丝温暖。

10.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玛丽始终坚持刻苦的学习。她的学习成绩使同学们羡慕、教授们惊异。每个学期考试她都名列前茅。1893年,她信心百倍地参加物理硕士学位的考核,在30名应试者当中,她得了第1名。

11.1894年初,玛丽在取得数学硕士学位后,毅然接受了法国实业家促进会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课题。这是她第一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理论探讨。这项研究对于提高她的科研能力和增强自信心很有帮助。

12.在这项课题研究过程中,玛丽偶然与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认识了。居里和玛丽一样,也是个对科学事业着了迷的人,1895年7月,这两位有共同志向的年轻人终于结合了。从此,人们都尊敬地称玛丽为居里夫人。

13.婚后的生活,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充实和幸福,在丈夫的支持和配合下,1897年,居里夫人顺利地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她写出的专论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时居里夫人正好30岁。

14.居里夫人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虽然这时她已做了母亲,但她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绩。这天,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一份关于铀射线的工作报告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并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因此,她决定去攻克这一“堡垒”。

15.研究工作是在一间破旧的贮藏室里开始的,这间房子阴冷、潮湿,顶棚上的玻璃残破得避不住风雨。居里夫人因搞试验心切,并没有在意这间简陋的“实验室”。她把破房子打扫干净,安装了几件简单的设备,就愉快地工作起来了。

16.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铀射线,居里夫人自己设计了一种能测量看不见的射线以及这些射线强弱的仪器。用这种仪器她又发现除去铀外的另一种名叫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

17.居里夫人把类似铀、钍性能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于是她不知疲倦地仔细地测试各种不同的化合物。终于在1898年4月,居里夫人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第一篇研究报告,宣布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元素。

18.这时,居里夫人的丈夫比埃尔·居里毅然停下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与妻子一道探索这种新元素。丈夫的参预更坚定了居里夫人探索新元素的决心。俩人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19.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石中分离出一种间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该物质的放射性远远超过了铀。他们把这种新发现的元素称为“钋”,就是后来被列入《元素周期表》中的第84号元素。

20.居里夫人,除去紧张的研究工作外,每天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刚满7岁的女儿。可是,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在家庭重担和科学研究中选择其一。1898年12月26日,理科博士学院又发表了居里夫妇发现另一种新元素——镭存在的科学报告。

21.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镭的真面目,居里夫妇决定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经过多方努力,奥地利政府决定将一吨沥青铀矿残渣赠送给居里夫妇。他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极了,立即雇了车辆不顾路途遥远,很快将沥青铀矿渣运回巴黎。

22.由于经济状况的窘迫,居里夫妇只好将一间残破不堪的木板屋作为实验室。这里除了火炉、大锅、铁棍外,还有一些玻璃瓶子及木水桶。在环境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居里夫妇便开始了镭的炼制工作。

23.居里夫人整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旧工作服,站在大锅旁,任凭烟熏火燎,手中挥动着一根和她一样高的铁棍,强忍着眼睛流泪、喉咙刺痒的煎熬。每天都干得精疲力尽才回家。

24.整整45个月,居里夫人就这样一锅锅的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煮成溶液后,要装入瓶子,让它们结晶。此外,还要和居里一起做细致的试验,记录下各种数据和公式,进行理论探讨。她每天既是学者,又是苦力,同时还是一个家庭主妇。

25.有志者事竟成。这天晚上,居里夫妇同平时一样又来到“实验室”,他们刚跨入门槛就呆住了,那个装着镭盐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管里,发出一种略带蓝色的荧光,这是在它“诞生”之前谁也不曾料到的。

26.居里夫妇摸索着走到椅子前轻轻坐下来,相互依偎着,谁也不说话,深沉地、久久地凝视着那美丽的荧光。这是他们抛弃一切安闲和享乐、费尽全部心血和智慧,才从那神秘的天然放射性物质里夺来的一束永恒的光啊!

27.1903年6月的一天,在索尔本理学院的教室里,居里夫人身着一件黑色的连农裙,站在三个主考人的对面宣读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她那镇定自若的神态和精辟的见解,得到了考官们的首肯。论文获得了通过。

28.镭的发现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实际的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居里夫人的这一发现,便成了震惊世界的成就。1903年11月,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29.全世界都公认居里夫妇是卓越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了,可是,他们依然那样谦逊,那样勤奋,生活照常艰苦朴素。居里仍在两所理科学校授课,居里夫人也开始在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他们就靠这些薪金过日子。

30.直到1904年,居里才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授,居里夫人也当上了该校的实验室主任。从此,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才有了改善,与此同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成果。

31.然而万万没想到,1906年4月19日这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居里告辞了同事,从理学院出来正准备回家,在横穿马路时,来不及躲闪,就被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撞倒在地。死神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32.噩耗传来,居里夫人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她毅然地接替了丈夫在理科学院的物理讲座课程。这是世界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任命妇女担任教授职务,这件事立即成了轰动整个社会的头条新闻。

33.居里夫人仍然继续她和丈夫生前所作的放射性研究工作,并与德比尔纳合作,成功地分离了金属镭。1910年,她的《放射性通论》出版了,全书共900多页,内容非常丰富,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

34.为了表彰居里夫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11年再次给她颁发了诺贝尔奖金。这是独一无二的事情!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位科学家一生得到过两次诺贝尔奖金。

35.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时,居里夫人应祖国科学家和作家们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实验室的落成典礼。这一年,她已经65岁了,这是她在祖国怀抱里的最后一次逗留。

36.晚年,居里夫人患了恶性白血病,后经治疗和到海边疗养,但终因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而没能恢复健康,1934年7月4日,这位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去世了,终年67岁。遵照她的遗言,人们把她和居里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