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中国明代杰出医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医业。继承家学,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深入民间求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800余种,亲自上山采药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历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卦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佚。

1.公元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李家几代从医,祖父是个走街串巷的铃医,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父亲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对医药学颇有研究。

2.幼年的李时珍身体瘦弱多病。由于父亲的精心调治,10岁左右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他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药,帮助父亲抄写药方,自幼就获得了许多药草知识,并深切地体会到人们对医生和医药知识的迫切需要。

3.明朝科举盛行,一般殷实人家都让子弟读经书,作八股文,以便获取功名。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常常被人看不起。李言闻也不希望儿子继承医业。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

4.但李时珍并不热心功名,他特别喜欢医药学,常常背着父亲攻读医药书,所以从17岁到23岁,三次乡试考举人他都落榜了。李言闻只好同意儿子放弃科举,走上从医的道路。从此李时珍专心一意地钻研医药学,进步很快。

5.李时珍25岁那年,开始正式行医。当时,他已结婚,并有了一个儿子。李时珍帮助父亲共同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家所在的瓦硝坝西面有座道院玄妙观,那是父子俩经常行医的地方。

6.1545年前后,蕲州一带发生灾荒,疫病流行。许多贫苦人家都来找李家父子治病,他们总是热情相待,精心治疗,有时还上门诊治,并且往往不收诊费,后人称赞道:“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

7.李时珍在行医中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比较总结。古书说:巴豆最能泻人。李时珍经过研究和试验发现巴豆用量重会引起腹泻,用量适当则可治疗腹泻。他用巴豆配合其他药物治好了近百个腹泻病人,用实例纠正了前人的片面记述。

8.有一个孩子喜食灯花,许多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李时珍却用使君子、百部等杀虫药治愈了孩子的病。现代医学证明,嗜吃灯花是钩虫病人的异嗜癖。可见在当时李时珍就已正确地了解了这种寄生虫病并掌握了治疗方法。

9.一个渔民的妻子患病,服了药,病更厉害了,就来请李时珍。李时珍看处方并不错,他把处方和药罐里的药渣一一校对,发现药铺将药方上的漏篮子换成了虎掌,因为药书上曾说这两味药可互换,却不知治这种病时不能换。

10.李时珍想起许多同样的事。有一次,医生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防葵,结果吃死3人;还有一次,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补药黄精也死了。原来药书上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勾吻搞混了,狼毒和勾吻都是毒性很大的药。

11.李时珍深切感到,作为一个医生,识药、用药是个大问题,因此本草一书关系颇重,但前人所著本草书中,药物品种不全,错误不少,而且分类简略,容易混淆,图形也似是而非。因此他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

12.父亲听了他的设想后,大吃一惊,说重编本草这是要经过朝廷批准的。李时珍明白朝廷是不会批准他这样没有名望的人来重编本草的。但既然立下宏愿,就一定要去实现,为此他大量阅读有关本草的书籍,积累知识和经验。

13.由于李言闻的关系,李时珍在读书、行医的时期,与蕲州的顾、郝两家豪绅也有些来往。顾、郝两家藏书都十分丰富,尤其是郝家还收藏有大量的医书,这给李时珍提供了钻研医学理论的条件。

14.李时珍把他准备编写的药书定名为《本草纲目》。到35岁那年,他自认为可以开始编写这部书了。但一动手,就觉得问题很多,最使他为难的,是写不清药物的形状和成长过程。旧的本草书中虽然有解释,但大都说不清楚,而且没有插图。

15.一次,他问父亲,白花蛇是否像书上所说的有24块斜方块花纹,父亲告诉他蕲州就产白花蛇,不妨去捉一条看看。李时珍跟着捕蛇人上山,捉到一条白花蛇一看,果真如此。据此,他还写了一篇《蕲蛇传》。

16.李时珍觉得亲身实验是个好办法。他几乎用了3年的时间到各地游历,实地察访。回家后,屋里放满了各种各样可以制成药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挂满了画着鸟兽虫鱼的图纸,院子里还种了许多药草。

17.这时,李时珍已是蕲州至荆楚一带的名医了。38岁那年,由于治好了楚王朱英(火佥)儿子的抽风病,被任命为楚王府的“奉祠正”,兼管楚王府的“良医所”。期间,他饱览医学典籍,还读了不少经史,声韵、农圃、医卜、星相、诗文小说等。

18.1558年,明朝皇帝令各地举荐医学人才到北京太医院填补缺额,楚王推荐了李时珍。在太医院,李时珍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和“御药库”。这里堆放着各地进贡和国外进口的形形色色的药材,这使他开了不少眼界。

19.那时,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药,一些太医也整天谈论这些。李时珍曾一度寄希望于官方能重修本草,但遭到了讥笑和嘲讽,说他“擅动古人经典,狂妄已极”。在这种情况下,不到一年,李时珍就托病还乡了。

20.回家途中,经过河南的一个驿站,看到几个车夫把一种粉红色的花放到锅里煮,车夫告诉他,喝了这种旋花熬的汤,可以治筋骨痛。李时珍想,老百姓有这么多治病的好经验,今后还得多向他们请教。

21.李时珍的父母这时已先后去世。他在离瓦硝坝不远的雨湖北岸红花园筑起新居,题名“莲所馆”。新居紧靠湖边,“濒湖”的号就是这时取的。在这里他为自己1564年写的两本书作序,并定书名为《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22.李时珍非常注重实践。古书上说,大豆能解毒。他就先让小狗吃了毒物,然后再给它吃大豆解毒,结果小狗死了。经过反覆试验,他终于发现大豆要加上甘草,其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23.古书记载华佗曾用蔓陀罗花作麻醉药麻沸散的主药,为了克服蔓陀罗的毒性,华佗还用了副药,可惜配方已失传。为了试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李时珍吞服了蔓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

24.许多本草书中,都提到一种叫“芸薹”的植物,可用来制药,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都没写清楚。李时珍为此专门寻访了种菜的人,并且仔细看了这种植物,才知道它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油菜,种子可榨油。

25.当时许多书上对鱼类的生殖过程解释不清楚,有的甚至说鱼是草籽变的。李时珍对此非常怀疑,就去请教老渔民。老渔民听了哈哈大笑,他详细地为李时珍解释了鱼的孵化过程,纠正了草籽变鱼的谬论。

26.李时珍经常向农民、猎人、樵夫、药农、工匠等请教,广泛搜集民间偏方、秘方和一些医药方面的谚语,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像“刀豆子烧成渣滓吃下去,能治呃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奶长流”等,都来自民间。

27.李时珍已快47岁了。这时,古代的医药书,他几乎读遍了,其他有关的古书,读了足有800多种,单是摘录的笔记,就有好几箱。他准备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编写《本草纲目》,但一旦动手,又发现还有许多问题。

28.47岁那年,李时珍决定带着徒弟庞宪,去作实地察访。这次察访,历时数年,足迹踏遍湖北、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苏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都认真考察各地的特产药物、千方百计采摘药草,搜集有价值的标本。

29.当时传说太和山(今湖北武当山)上生长着一种“仙果”,叫榔梅。那里的道士每年都要用蜜汁腌好,献给皇帝,说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为了研究榔梅的真实价值,李时珍和庞宪来到太和山下。

30.当地的猎人听说他们要去采榔梅,就劝他们不要去。因为采摘“仙果”是要受处罚的。李时珍师徒便冒着危险,趁着月色偷偷上山采了几颗,回来后仔细研究,发现这是榆树类的果实,只不过可以生津止渴罢了。揭开了所谓“仙果”的秘密。

31.察访途中,碰巧南京药王庙举行三皇会,全国各地药材商人汇聚那儿。药王庙里摆满了全国各地出产的药材,李时珍师徒在那儿流连了好几天,买回了许多不熟悉的药材,有几个泉州商人听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还送了他一些外国药材。

32.这次实地察访,足足用了四五年时间,奔波了万里路,收获很大。回家后,李时珍亲自栽培、炮炙药物。他总结了不少药物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与其药用价值的关系,改进了许多药物的炮炙方法,还对矿物药作了大量的炼制工作。

33.这时李时珍已积累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和许许多多的实物,50多岁的李时珍开始了兢兢业业的编书工作。儿孙和徒弟有的应付门诊,有的帮助誊写,有的对药绘图。书一卷卷地写出来,案头堆得越来越高。

34.在写作中遇到问题,他就去实地观察。他在猎人帮助下捉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后进行解剖,发现它确是食蚁动物,但舐食蚂蚁的方法与前人所说不同,是用尖嘴巴拱开蚁穴后用长舌舐食的。他把这些新认识都写进了《本草纲目》。

35.1578年(明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脱稿了,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这时李时珍已经61岁了。

36.《本草纲目》全书190多万字,分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还附有1100多幅动植物插图和11000多个处方,这是几千年来中国药物学的总结,无论从严密的科学分类还是从宏大的规模和流畅生动的文笔看,它都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

37.为了让《本草纲目》传播开去和流传下来,李时珍想到应把它刻印出来。然而那时候出书是要自己掏钱请人刻印的,李时珍付不起那么大一笔钱,他四处奔波求人,但那些书商认为出这种书赚不了钱,没人愿意出钱为他刻印。

38.一直奔波了12年,70多岁的李时珍终于在江苏遇到了当时的著名文人王世贞。王世贞十分赞赏《本草纲目》,并为它写了序言。在王世贞的帮助下,南京的书商也同意出版这部书了。

39.当时,活字印刷还不流行,用雕版印刷速度很慢,1593年,76岁的李时珍没能看到《本草纲目》的正式出版,便与世长辞了。直到1596年,李时珍去世后3年,这部书才在南京首次出版。

40.1603年,《本草纲目》在江西得到翻刻,不久就风靡全国,此后又辗转翻刻了几十次。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人日本、朝鲜,以后又陆续被译成英、法、俄、德等国文字,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