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继王瑶卿之后,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等。曾先后赴曰、美、苏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在敌伪统治时期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1.公元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剧世家里。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芳是当时有名的京剧演员,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祖父还掌握过有名的京剧科班四喜班。梅兰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2.8岁那年,梅兰芳住到外祖父朱小芬家里,和亲戚家的两个孩一起跟吴凌仙学戏。吴先生教戏时,把10个铜钱摞在桌上,学生唱一遍,就拿掉一个,唱完10遍,再重新开始。一段唱腔要学几十遍。
3.每天一大早起来,吴先生就带梅兰芳他们到城墙边空旷的地方练嗓子。不管是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从不间断。这样的训练很苦,但梅兰芳知道,吃不了苦,就不可能成为好演员。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梅兰芳进步很快。
4.梅兰芳11岁那年,祖父去世,家里的日子变得艰难了。祖父生前乐于助人,人缘很好。那些受过祖父接济的朋友看到梅家有难处,都愿意出力帮助。于是,经人说合,梅兰芳被接纳到戏班里参加串演。
5.他把第一次演戏得来的钱拿回家来交给母亲。母亲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分担家里的难处,真是又高兴,又难受。见母亲激动的样子,梅兰芳想,以后一定要好好演戏,让母亲少操些心。
6.梅兰芳14岁那年,搭在当时有名的京剧科班“喜连成”班演出。“喜连成”是个大戏班,每到演出旺季,剧目总是排得满满的。梅兰芳演完了自己的戏,就在台边看其他演员的演出,把他们表演出色之处,都暗暗记在心里。
7.梅兰芳幼年身体瘦弱,眼睛不太有神,眼皮还有些下垂,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17岁那年,梅兰芳养了几对鸽子,因为每天要观察鸽子在空中飞翔的情况,眼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一长,梅兰芳的眼睛变得很有精神了。
8.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清朝皇帝被辛亥革命推翻了。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下令剪去满清政府强迫老百姓留起来的辫子。梅兰芳早就觉得脑后拖一根辫子是个累赘,立即把辫子剪了,还拍了一张照片做纪念。
9.梅兰芳的表演技艺渐渐成熟起来,观众很爱看他演的戏。过新年的时候,演出格外忙,常常是一天要在三个地方演出,在一个地方演完,马上坐上骡车去赶一个场子,非常辛苦。但这使梅芳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10.梅兰芳起初上演青衣戏,扮演的都是不苟言笑,有一定身份的女性角色,舞台表演以唱腔为主。后来,梅兰芳发现,观众很爱看唱念结合,身段动作丰富的表演,他就开始学演性格活泼的花旦戏,果然很受欢迎。
11.慢慢的,梅兰芳在戏剧界有了一定的名望。20岁那年,上海丹桂舞台派人来北京请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这是梅兰芳从事京剧表演以来第一次到北京以外的地方演出,对梅兰芳以后的艺术道路发生了很大影响。
12.在上海的公演开幕前,梅兰芳有些担心,自已的表演艺术是否能被南方观众所接受?可是,首场演出的《彩楼配》就很受观众炊迎。开场不久,就赢得观众的喝彩声;观众们又被梅兰芳美妙动听的唱腔吸引住了,听得凝神敛息,鸦雀无声。
13.梅兰芳早就听说欧阳予倩在上海倡导话剧艺术,他早就想看一看这种外来的戏剧是怎样的。这次来上海演出,机会正好。他在演出期间,看了欧阳予倩先生领导的春柳社演出的《茶花女》等好几部话剧。
14.梅兰芳发现,这些话剧表现的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旧制度、旧思想造成的社会悲剧,人们看了会对各种社会现象产生疑问和思考。这些都是演古代戏的京剧所不能达到的。梅兰芳开始思考,京剧艺术怎样承担起表现到现实生活的责任。
15.回到北京,他和朋友们谈了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他们根据报纸上一则妇女被拐卖到妓院的报道编写了剧本《孽海波澜》。大家一起讨论剧情,研究布景,花了几个月时间。用京剧来演现代戏,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16.这种现代戏,当时叫时装戏,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很多人是带着好奇心来看戏的。但因为演的真人真事,梅兰芳演的主角也很逼真,观众都被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打动了,有的女观众还掏出手绢来,边擦眼泪边看戏。
17.《孽海波澜》的成助,增强了梅兰芳编演新戏的信心。后来,他又根据小说《红楼梦》编成了《黛玉葬花》演出,也很受观众欢迎。梅兰芳编演“红楼戏”的成功,对以后各剧种编演红楼戏有很大的影响。
18.随着艺术经验的增加,梅兰芳渐渐认识到京剧有许多地方应当革新。可当时的剧团只求有戏可演,有观众来看,根本不考虑什么革新。梅兰芳用他多年演出的收入,于1922年建立了由他领导的京剧团体“承华社”,以便着手进行京剧的革新。
19.这时候的梅兰芳,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演员,而是一名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他知道,要革新京剧,理论研究很重要,他又成立了国剧学会,请那些既喜爱京剧,又很有学问的人来一起研究探讨,为京剧改革出主意。
20.戏剧教育家、著名演员王瑶卿对梅兰芳的艺术道路有较深的影响。《玉堂春》、《虹霓关》等剧目的唱腔、服装等,王瑶卿都有过很多创新、变化。梅兰芳在向王瑶卿学演《虹霓关》的时候,就切身体会到王瑶卿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创新精神。
21.《贵妃醉酒》是梅派名作。这出戏是他早年向路三宝学的。梅兰芳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表演体会和艺术见解不断地修改、创新。《贵妃醉酒》就是在前后近40年的演出过程中不断完善而成为精品的。
22.梅兰芳常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欣赏书画。他发现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搭配、布局和戏剧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跟齐白石学习绘画,恭敬地给齐白石磨墨。齐白石也很喜欢听梅兰芳的戏,作画歇息时,梅兰芳就唱一段齐白石爱听的戏。
23.正当梅兰芳的艺术生命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这时梅兰芳已经迁居到上海。为了鼓舞人民大众的抗战勇气,梅兰芳赶排了京剧《抗金兵》在上海登台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24.日寇扩大侵略,占领上海以后,梅兰芳停止了演出活动。因为不再登台演出,他留起了胡须。人们敬重他的民族气节,一时间,“蓄胡罢演”的美谈在人们中流传。在困居上海的日子,他靠卖画为生,和人民大众一起艰难地度过了8年抗战。
2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梅兰芳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中国共产党邀请梅兰芳和其他各界知名人士进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事,梅兰芳心情十分激动。旧社会,他的艺术闻名海内外,在政治上却毫无地位可言。
26.解放以后,梅兰芳先生已是年过半百,但新的时代给了他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由于他的戏剧艺术有极高的造诣,在戏剧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他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承担起发展中国戏剧事业的重担。
27.由于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非常渴望看到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他的演出活动就格外繁忙。他风尘仆仆,先后到上海、武汉、天津、西安、杭州等许多城市演出。在车站、剧院等公共场所,他常常被热爱他的观众包围起来。
28.在梅兰芳的影响和指导下,他的几个子女也都走上了京剧表演舞台。儿子梅葆玖继承了父亲的表演艺术,成了一位著名的旦角演员;女儿梅葆玥、梅葆琛,都是优秀京剧演员。探讨艺术、切磋演技,自然成了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9.1961年夏天,梅兰芳先生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8月6日,周恩来总理到医院探病。梅兰芳先生想坐起来,周总理轻轻抚着他的肩膀,让他躺下,自己坐着和他说话。梅兰芳先生希望能早日康复,重登舞台,用自己的精湛的艺术感谢总理的关怀。
30.可是,梅兰芳先生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治疗无效,1961年8月8日,这位京剧艺术大师不幸去世。广大戏剧工作者和热爱他的无数观众非常悲痛,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寄托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