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工程师家庭出身。曾就读于彼得堡法律学校,一度在司法部任职。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鲁宾斯坦等人学作曲;毕业后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后因得到富孀梅克夫人资助脱离教职,专事创作。受俄国贵族教育及西欧资本主义的影响,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求个人幸福的意愿和惶惑苦闷的心绪。音乐着重内心刻画,旋律、配器富于表现力。作品甚丰。代表作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随想曲》、《第六交响曲》(“悲怆”),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等。俄国杰出的音乐家。

1.公元1840午,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的维亚得加县。他的父亲伊里亚·彼得洛维奇是一位矿山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能弹琴、会唱歌的音乐爱好者,但是没有什么音乐天才。

2.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喜爱音乐。他对放在父亲卧房里的一只音乐自鸣钟非常感兴趣。不过,柴可夫斯基的这些爱好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因此,他不像莫扎特、拿斯特那样自幼才华横溢,闻名于世。

3.柴可夫斯基是22岁才开始专门学习音乐。因为他父母一心一意要儿子学法律,当法官。所以柴可夫斯基刚满10岁就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去学习,在那所学校里整整学习了10年。

4.毕业以后,柴可夫斯基在一个司法部任职。但是,父母为他选择的这条生活道路根本不合柴可夫斯基的心愿,他的兴趣在音乐上,于是在他22岁那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职务,到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5.音乐学院的院长,俄国著名作曲家安·鲁宾斯坦亲自给柴可夫斯基上课。这位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每次上完课都要留下许多必做的和选做的作业让学生们练习。

6.柴可夫斯基每次不但完成必做的作业,选做的作业也从不落下一题。这样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给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安·鲁宾斯坦的教导下研修了5年。

7.青年时代的柴可夫斯基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却十分勤奋。一次,在上作曲课时,老师给他一个主题,要他根据这个主题作数十个对位法的变奏曲。第二次上课,柴可夫斯基竟拿出200余首变奏曲来交卷。

8.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当时,安·鲁宾斯坦的弟弟尼·鲁宾斯坦正在筹建莫斯科音乐学院。他和他哥哥安·鲁宾斯坦一样,也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音乐家。

9.在尼·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柴可夫斯基离开彼得堡,来到新创建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然而,对于他来说,全部生活的意义就是创作。因此,柴可夫斯基一面教学,一面从事音乐创作。

10.当时,俄国的贵族社会盲目崇拜西欧的音乐,看不起本民族的音乐艺术。莫斯科歌剧院大都上演意大利歌剧。柴可夫斯基为此十分痛心,他决心用自己的音乐去表现俄罗斯人民,去表现俄国的现实。

11.1869年,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庄园里。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从窗外飘来一阵非常悦耳的歌声,那歌的旋律委婉、动人,柴可夫斯基被这淳朴优美的民歌吸引住了。

12.他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前往外一看,原来是一位粉刷匠,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柴可夫斯基站在窗前倾听着,他听得那么专注,生怕漏掉一个音符。第二天,他急不可待地找到了唱歌的工匠把词曲记录下来。立即配上和声。

13.后来,柴可夫斯基把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写入《D人调第一弦乐四重奏》里。6年后,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听了这部作品的演奏,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听到了我们那忍受着苦难的人民的灵魂。”

14.《天鹅湖》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受莫斯科大剧院委托而写成的。芭蕾舞舞刷《天鹅湖》是根据俄罗斯童话故事改编的。柴可夫斯基为这部舞剧写的音乐异常流畅,迷人的旋律就像泉水般清澈、明丽。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15.除了《天鹅湖》舞曲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也是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舞剧音乐。这些舞曲都突破了传统的舞剧音乐程式,提高了音乐在表达剧情方面的作用,是近代西洋舞剧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16.1876年,柴可夫斯基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酷爱音乐,她十分崇拜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大人的结识对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对他的音乐创作生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7.梅克夫人了解到柴可夫斯基的经济状况比较窘迫.便决定每年给柴可夫斯基6000卢布资助他从事音乐创作。但是,梅克夫人提出一个条件:他们两人永远不能见面。因此,在以后的10多年中,他们严格遵守诺言,从没见过一次面。

18.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虽然不见面,可是他们一直保持互相通信,在信中他俩不仅畅谈艺术而且也淡思想,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他们之间可说是推心置腹,无所不淡。10多年来他们的书信往来就有1000多封。

19.柴可夫斯基有了梅克夫人的经济支援,就辞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师职务,专心致志地从事音乐创作。这是他一生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创作中。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20.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先由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出。彩排那天就大为轰动。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鲁宾斯坦是个向来不肯轻易赞赏别人作品的音乐家,看了演出后,他也连声赞美这部作品。

21.《叶甫盖尼·奥涅金》公演后,全俄国有名的音乐家们都从各地拥到莫斯科来,专程观看这部歌剧。在那些日子里,柴可夫斯基一下子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到处是鲜花、赞美、祝贺。

22.柴可夫斯基擅长于写歌剧。他一生中写过10多部歌剧,取材于普希金诗作的就有3部:《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和《马捷帕》。此外,他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重奏曲和独唱曲等也都很著名。

23.柴可夫斯基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功,他时时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接在一起,在当时黑暗的沙皇统治下,柴可夫斯基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他同情苦难深重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前途无限担忧。

24.柴可夫斯基晚年的心情一直处于非常忧郁的状况之中,1890年,与他一直保持深厚友谊的梅克夫人突然以经济状况不佳为理由,断绝了与柴可夫斯基的友谊,中止了对他的经济资助。这对柴可夫斯基一说是极大的精神打击。

25.柴可夫斯基在晚年一直计划写一部以“生活”为标题的交响乐,他做过许多设想,但是,在黑暗的年代里,他只能苦苦地思索生活,力图寻找生活的道路。他几次提笔又搁笔,这部迟迟未到的交响乐常常困扰着他。

26.1893年,柴可夫斯基决心要把这部酝酿了许久的交响乐写出来。老人追溯起生活中的往事,这些回忆是片断的,零散的,时而生活是那样庄严雄伟,时而生活又变得鄙俗浮浅。他在旅途中开始打腹稿,这部未出世的作品,常常使他激动得大哭。

27.柴可夫斯基回到家后立刻以极大的热忱开始了这部交响曲的创作。他把多年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惆怅和痛苦心情地倾倒出来。这部交响乐就是闻名全世界的《第六交响曲》,因为它充满了悲怆的情绪,人们又称之为《悲怆交响曲》。

28.除了《悲怆交响曲》外,柴可夫斯基还有他的标题交响乐《曼弗雷德》、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意大利随想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很著名的作品。

29.就在《悲怆交响曲》首次公演的第4天,柴可夫斯基因为饮用了没有煮开的水而染上霍乱。这是莫斯科瘟疫猖獗的时期,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了,他是在极度痛苦与孤独中死去的,他去世时才53岁。

30.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才能卓著的作曲家。他一生勤奋努力,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音乐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在他的音乐中,俄罗斯民族风格与世界音乐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达到世界水平作出了贡献。